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日訊 近日,臺東步行街延安三路入口紅立方微更新項目“共話微更新,暢議新未來”社區見面會活動舉行,邀請人大代表、行業專家等走入微更新項目,大家紛紛建言獻策,為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創造更多可能。
所謂的“微更新”,就是按照循序漸進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眾需求和參與為導向,對城市品質不高、長期閑置、利用不足、功能不優的微型公共空間和老舊建筑進行改造提升,推動城市存量空間的活化與利用,喚醒城市文化記憶。
記者了解到,青島的城市微更新工作啟動于2019年,開展多年以來,通過相關責任權屬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以及群眾、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提升了城市品質,實現城市邊角空間、老舊小區等公共空間煥發新的活力。

在社區見面會活動中,參會者實地參觀"紅立方”,感受微更新項目賦予區域發展的嶄新活力。 據悉,“紅立方”是2021年我市城市微更新項目之一,目前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項目場地原為長期被停車占用的邊角灰色地帶,商業氛圍差,客流量少。此次微更新的方案設計以建黨100周年的契機為引領,通過造型現代獨特、色彩明亮的建筑外觀,打造集黨群服務、社交交流、文化服務、網紅打卡地為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通過社會投資方式,項目建成后,提升了場域環境的標示性,活躍了周邊的商業業態,附近的居民和商戶評價也比較高。
記者采訪獲悉,作為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和市辦實事項目之一,今年我市實施紅立方在內的25處城市微更新項目,其中,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膠州市各3處,其他區(市)各2處。預計九月底前,將全面完成任務目標。

“今年我市微更新項目的一大亮點在于,不再局限于社區空間,而是通過擴大項目選址范圍、增加項目類型選擇,與智慧社區建設、老城保護更新利用、特色街區品質提升等項目結合,實現了微更新項目的多樣性,進而惠及更多島城市民。” 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主任蔡普增告訴記者,與其他城市更新類型不同,微更新項目往往資金投入量不大,但卻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品質提升效果,而且“微更新”與當前的新發展理念相契合,進而需要不斷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中開拓思路,探索新方法、尋找新路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人大代表、青島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成基看來,微更新”雖“小”,但格局須“大”,方能避免虛有其表。在“小尺度、漸進式”的微更新模式下,要堅持“以人為本”,圍繞居民的審美、需求,更多關注人們的日常生活、考量日常所需。此外他建議,微更新項目最好與其他更新類項目結合起來,統籌開展,實現有限資金投入后的效果最大化。

人大代表、李滄區檔案館館長趙蓉也持同樣觀點,她認為我市可以出臺相關文件政策,引導微更新與其他更新行動聯合實施。此外,她還提到各區市應該首先樹立一兩個典型示范項目,向外界釋放“微更新到底怎么更新”以及“方向在哪里”的信號,改變以往城市更新的粗放式模式,進而利用微更新推動城市建設向高階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