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先超在田里呼喚白鷺(攝影:項軍)
“起飛啦,起飛啦……”一個身著白衫,雙手成喇叭狀放在嘴邊正在田里大喊的中年男子就是山東青島即墨區凈土護生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周先超。在他的喊聲下,一只只白鷺從田中驚起,綠色的稻田與白色的身影交映,繪出一幅靜謐的鄉野秋韻圖。細看田內,黃豆葉上的螳螂、稻田水洼里的小魚、隱藏在田間地頭的青蛙……這些人與自然的和諧畫面,卻曾一度不可尋覓。這里現在的和諧離不開周先超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7年多來的努力,而這些“新農人”的背后,是想要打造一個“可復制的公益地”,想讓中國人的鄉土情結有新的方式抒發,想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可貴初心。

周先超(右一)正在講解土地養護運作模式(攝影:項軍)
養地護地 7年多時間讓土地“深呼吸”
2013年11月,一直在外從事工程材料行業的周先超,決定回老家從事農業,做自然農場。“在外面雖然掙錢,但是我一直想做點造福子孫的事業,家里的地都是歲數大的人在勞作。我當時回來就是想種一些綠色無公害的大米、小麥、大豆給大家吃。”說做就做,位于青島即墨區藍村鎮稻香村的農場從一開始只有二三十畝地,到現在已經有了400畝,周先超在這些田里實行了先養地再種田,種田也是輪番上陣等幾項原則。
經過7年多的努力,農場現在已經實現了田內的生態鏈微循環,原先有板結問題的土地重新變得肥沃起來。開頭的一幕,正是田內生態變好的有力證明。“原先為了生活,喜歡往外跑。現在生活不愁了,就要回家,回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說起這幾年的打拼歷程,其中的艱辛只有周先超自己知道。
板結的土地產量很低,而且很容易變成廢田。周先超深知土地板結的壞處,所以他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養地。“我用了7年多的時間,讓土地重新肥沃起來。現在的產量已經比開始翻了一倍了。”養地的方式是周先超通過加入自然農工群,學習農業知識后總結實踐得出的。每年收割完成后的秸稈加酵素再翻到地下,打一茬,翻一茬。慢慢地,秸稈在地下發酵,令土地重新肥沃起來。“6年的時間,自然生長的豆蟲出現在了豆田中,當時可把我高興壞了。這就是生態恢復了的重要標志!”

鄉間草地上的動物和諧相處(攝影:項軍)
線上線下 網絡上的真實版“開心農場”
以前常說,莊稼是農民的命,這句話不僅僅是因為莊稼與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因為養好一塊地,讓土地變得肥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種地需要的投資很大,尤其是我們想要把板結化的土地養成肥沃的土地,一開始根本就不考慮收益。”周先超說人多力量大,在決定回老家種田前,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發布了“英雄帖”。這張“英雄帖”伴隨著親朋好友的不斷轉發,隊伍日益壯大起來,周先超便組了一個股東群。類似眾籌模式,股東們和周先超一起投資,周先超自愿成為了農場里的“公益農場主”,7年來一直操心農場里的大小事宜,每天還會在群里發發田里的照片。
股東其實也是會員,考慮到土地正在恢復,產量并不算很大,所以農場采取的是會員制。群里的成員來自天南海北,最遠的甚至到了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有很多會員彼此間都沒有見過面,但大家對土地深厚的情懷,對綠色食物的熱愛,讓他們緊緊聯系在這片農場。“這就像是個‘開心農場’,網絡真正打破了種地的局限性,讓大家都有‘地’可種。”
最開始的幾年,因為板結化的土地產出有限,只能先以售賣產品為主。直到近兩年,會員們開始收到農場的“伴手禮”。“我們現在每年給每位會員準備200斤糧食,但是加工和運費都需要會員再額外支付。如果是購買成品商品,享受會員優惠。”周先超說道。堅決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農膜、激素,為大家提供健康的食物,是采訪中周先超頻頻提起的話語,也是他們印在每一份包裝上的承諾。
砥礪前行 讓農場成為“可復制的公益地”
“2016年的時候,出于對未來農場發展的考慮,也是正好有一個合適的機會可以將農場擴大300畝。我就和股東們一起開會討論,做出了這個決定。”40多位股東二次投資,農場正式成為了400畝的大農場。
提高產量,讓土地變得肥沃,販賣延伸產品等都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要打造一個示范基地,讓這種公益模式發展得越來越好。”周先超說他們的模式是可復制的,希望有更多的人會像他們一樣,探索出一條綠色有機種植的特色之路。(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