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3日訊 今天下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青島市“十四五”林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謀劃了全市范圍內園林和林業行業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重點突出保護與發展并重,提質與增量并舉,統籌全市園林林業一體化。
《規劃》提出,至2025年,森林覆蓋率要達到15%、林木良種使用率達到87%、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236億元、森林火災受害率不高于0.5‰、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36%和4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5㎡、林蔭路推廣率實現85%、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85%、古樹名木保護率要實現100%。
《規劃》明確了兩大發展布局——
確定“一軸、兩廊、三系、群線、多點”的園林林業生態結構布局。一軸是大沽河生態中軸,兩廊是濱海景觀生態廊道、北部生態廊道,三系是東部嶗山山系、西部黃島山群山系、北部大澤山山系,群線為河道和道路綠帶等線形生態要素,多點為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林場、森林鄉鎮、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等呈點狀分布的生態斑塊。
確定“一帶、三群、五區”的林業產業發展布局。一帶為大沽河生態產業發展帶,三群為嶗山山系森林旅游發展集群、大澤山山系森林旅游發展集群、黃島山群山系森林旅游發展集群,五區為北部特色林果發展區、西部木本糧油林木發展區、東部特色茶果發展區、中部林木花卉發展區、西南部特色林果發展區。
《規劃》從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修復、生態產業、生態文化、生態科技六個方面出發,依托我市“山、海、城”地域特征,推進山水林田海島海灣系統治理,推動公園城市建設,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完備、效益顯著的城鄉一體化生態空間格局。
生態保護方面。全面推行林長制,完善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全面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勘界立標加強監督管理;提高全市風景名勝區建設管理水平,科學編制規劃,有效保護利用風景名勝資源;提高森林管護水平,加強林地、濕地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加強城區綠地保護,開展綠地普查,推進綠線劃定;提高園林綠地精細化管護水平,創建精品綠地和園林式居住區;完善森林火災綜合防控體系和政策性保險體系建設,構建有害生物檢測預報體系。
生態建設方面。實施森林生態廊道和水系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新建森林生態廊道100千米,增加河道綠化長度236千米;實施封山育林工程2000公頃,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復、更新和質量提升;推進郊野(山頭)公園和濱水公園綠地建設,打造“濱海岸線公園-濱河公園”的青島特色濱水綠地體系;實施生產綠地轉型建設工程,將原市區內的生產綠地逐步完善成為中心城區內的公園綠地;推進立體綠化建設,提高城市綠視率和綠化覆蓋率;推進海綿型綠地建設,提升城市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加強城市防災避險綠地建設,公園綠地應急避險場所實施率達到70%以上;實施綠道建設和道路綠化提升工程,完成500千米綠道建設,林蔭路推廣率達到85%以上;開展城區綠地公園品質提升建設,打造“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三級城市公園體系,完善“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公園綠地服務功能;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建立古樹名木健康檔案,做到“一樹一檔”,建檔率達到100%,全面落實古樹名木保護、管護、養護工作目標責任制;初步建成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框架,形成林業碳匯計量監測基礎。
生態修復方面。統籌實施包含生態修復造林、沿海基干林帶提升、低產低效林改造的生態修復工程2000公頃;規劃實施包含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森林撫育的森林提質增效工程,完成森林提質增效7650公頃。進一步提升生態保護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
生態產業方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康養產業,建設點、線、面布局合理的生態旅游網絡體系,推動森林旅游從觀光向體驗、康養等多業態并重方向轉變;加強森林食品資源開發利用,加大珍貴樹種種植規模,促進經濟林、用材林產業發展;優化林下經濟產業結構,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發展模式;振興林木花卉產業,引進培育推廣林木良種,推動苗木花卉產業升級。
生態文化方面。積極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推動公園城市建設;開展山東省森林城市、森林鄉鎮、森林村居創建工作;拓展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全面推進“互聯網+義務植樹”活動;創新“公園+”建設模式項目,打造多功能、多體驗的公園式活動場所。
生態科技方面。強化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應用,成立生態智庫,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提高行業科創能力與水平。深化行業改革,推動產業規模化,促進園林林業可持續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