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5日訊 “我的農民朋友楊樹林,他是1967年出生的,他在膠州承包了4000多畝土地,用來生產苜蓿和這種做飼料的玉米。他還在東營承包了7000多畝土地,也用來生產這種飼料。同時他還在哈薩克斯坦承包了30萬畝土地,也用來生產上等的喂養馬牛羊的飼料……”8月23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自己的公眾號文章《莫言日記》中分享了自己的朋友楊樹林的故事,10萬+的閱讀量讓楊樹林這位常年與土地和飼料打交道的膠州農民一下子得到了全國關注,在國外承包土地的事跡更是讓大家好奇:“楊樹林究竟何許人也?”近日早報記者了解到,原來這位諾獎得主的朋友,是一位膠州當地的苜蓿種植承包人。

需求量大 全市每年苜蓿需求量達7、8萬噸
緊鄰宏偉的膠東國際機場旁的二千多畝苜蓿種植基地里,紫花點點,綠意盎然。大型牧草刈割壓扁機、摟草機、翻曬機等正在輪番作業,一車車散發著濃郁草香的苜蓿料被采收完畢被運到了裹包場。在這里,確定合格后的草捆將被包裹成型,將通過青島港的海輪運往上海、廣州等地的大型奶牛場。一條成熟的苜蓿草料全產業發展鏈條,在這里已見雛形。
苜蓿是什么?相信很多人對其還不甚了解,它被譽為“牧草之王”,是奶牛產奶量提高、鮮牛奶提質的優質飼料,具有纖維質優、蛋白含量高,適口性好的特點。據青島市畜牧工作站對全市苜蓿種植、供應和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島市每頭產奶牛每天需要采食3-5kg苜蓿草,可以帶動形成上億元的苜蓿草產業規模。作為一名苜蓿種植承包人——青島碩豐農林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楊樹林從2018年起,就在膠州承包土地,專門進行苜蓿種植,現在已完成了2000畝四個品種苜蓿的種植。“現在青島每年的苜蓿需求量大概在7、8萬噸左右,之前百分之百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國內也只要是新疆、內蒙古、甘肅這些地方種植得比較多。”

邊學邊種 不斷鉆研種植方法終于成功
一轉眼,時間來到了2018年,當時膠東國際機場還在建設中,周邊還是一片未經開發的土地。“苜蓿這種植物,很少招昆蟲和鳥類,所以非常適合種植在機場周邊,機場也很支持種植。”楊樹林說,“苜蓿是一種種植農業養殖緊缺的飼料,在此之前,青島有很多人想種植,但是幾乎都沒有成功,具有較大難度。”據介紹,雖然種植苜蓿難度大,但是它卻擁有著誘人的市場與廣闊的前景:當時國外進口的苜蓿每噸的價格達到了3500元左右!
“苜蓿是個好東西,但是當時我們也是頭一次種沒經驗,第一年收成不太好。”楊樹林在這片隸屬青島機場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苜蓿基地里承包了2000多畝土地,開始試種,可沒成想,第一年便遇到了難題。“按照青島的種植條件,每年頭茬苜蓿收獲時間在5月份,恰逢多雨季節,當時我們收割晾曬過程中突遇降雨,作物全都爛在了地里。”再次提及此事,楊樹林心疼極了。

為了實際了解解決種植戶的難題,青島市畜牧工作站技術專家多次來到田間地頭,從苜蓿收獲機械的選用到牧草加工工藝,從收獲時機到養分含量的變化,從糞肥替代化肥的優點到糞肥的選用噴施等全程進行了技術跟蹤和指導。“我們種植苜蓿沒經驗,多虧咱畜牧所技術人員的指導和服務。我也是邊學邊種,不斷研究苜蓿的種植特點和方法,到了第二年開始收成就非常好了。”楊樹林告訴記者,苜蓿這種植物,第一年種下后,可以連續收成8年之久,并且每年可以收割5-6次。“唯一的缺點就是怕澇,如果遇到大暴雨,收成就會差一些。”

疫情突襲 哈薩克斯坦作物運輸遇阻礙
“在哈薩克斯坦承包了30萬畝土地”,或許這是楊樹林身上最引人好奇的地方了。身在膠州,怎么到國外承包土地?楊樹林向記者解答了這一疑惑。
“偶然的一次機會,我們在哈薩克斯坦當地了解到那里有數量龐大的土地可以承包,在實地考察后當即就與當地政府進行溝通聯系,表達了想要承包土地的想法。”楊樹林表示,青島每年的苜蓿需求量這么大,本地的產量又少,如果真的能在哈薩克斯坦種植的苜蓿和飼料玉米的話,就可以通過通往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中亞班列這條國際通道運到青島,滿足牛羊養殖戶的需求。
事情進展很快,30萬畝的承包合同順利簽訂!“我們在哈薩克斯坦承包的30萬畝土地中,10萬畝用來種植苜蓿,另外10萬畝分別用來種植玉米和小麥,滿足多種飼料的需求。”可沒想到天有不測風云,新冠疫情的出現,讓飼料運輸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現在這些作物就只能先在當地進行供應,我們也很希望疫情可以早日消散,盡早實現運輸暢通,填補國內在飼料方面的缺口。”楊樹林說。
莫言點贊 楊樹林帶領村民一起種植致富
“這樣一個農民,我想在過去也是不可思議的。他有國際性的眼光,他對國際市場上的畜牧業信息非常靈通,對飼料價格的漲跌也非常敏感。所以我想他是一個新型的農民,是一個在改革開放之后出現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式農民。”得到莫言這樣的評價,楊樹林也是特別高興,“其實我和莫言稱得上是老朋友啦!”
“很多年前,當時莫言先生想要尋求寫作素材,就到我們這里來采風,在朋友的介紹下我們認識了,后來我們又見了很多次,看得出來他對新農業發展很感興趣。”據了解,莫言曾坦言,在楊樹林身上,他看到了當前中國農民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農民形象杳無蹤影,積極、樂觀、有知識、有能力、有思維、有創新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崛起。在不久前的8月18日,莫言再次來到了楊樹林的農田,不一樣的是,這次他還在聯合收割機駕駛室里親身體驗了一把。“他對這些很感興趣,在我們工人的指導下上去試了試。”據楊樹林透露,莫言當天駕駛的收割機價值380萬,全青島僅此一輛。
“他年齡50多歲,但是他的精神,我覺得還是非常年輕。因為他有很多理想,他還計劃著去承包更多土地,生產更多的產品,創造更大的財富。”正如莫言所說,楊樹林心里有許夢想:承包更多土地,建立種植養殖“一條龍”服務,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已經有許多村民過來找我了解取經了,周邊也有一些村民已經開始種植苜蓿,目前來看都挺不錯的。”
除此之外,去年7月份,楊樹獲得了青島市“首評新型職業農民中級農藝師”資格。記者了解到,2021年在前期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山東面向全省推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制度,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而楊樹林就是其中的一員。“現在我可是一名具有中級職稱、‘持證上崗’的農民啦。”說到這里,楊樹林的語氣中流露出滿滿的自豪。
“對我這個曾經用原始的方式參加過生產的農民來講,今天所體驗的一切是過去我們夢寐以求的。現在我們看到,農業機械化在我的故鄉終于實現了,新一代的農民也出現了。我覺得這是改革開放的一個巨大成績。”看到楊樹林的成績,莫言坦言“這是過去所夢寐以求的”。我們也相信,未來一定會涌現出更多像楊樹林一樣的農民,大力發展農業機械現代化,積極帶領村民共同富裕,為鄉村振興不斷賦能。(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劉文超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