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將成為戲劇的舞臺,交由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演繹他們的故事和態度——
期待一場“劇變”引發的“聚變”
8月末,與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一墻之隔的龍馬社黑匣子劇場開始聚集起更多年輕的面孔,正待腦力激蕩、醞釀創辦一場融入“十一”假期氛圍的戲劇節,戲劇節的名稱就如同這些心懷熱愛、無暇他顧的青年般純粹,叫作DRAMA(戲劇)。
“DRAMA”戲劇藝術節的一次籌備會現場。
黑匣子劇場所在的怡堡酒店正位于青島西部老城區的中心位置,從這里的樓頂露臺望出去,小魚山山頂的綠色涼亭在望,回身便是信號山的紅色蘑菇樓,青島最早的地標建筑之一、超過110歲的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就在身畔……如此地利的位置仿佛天生一方舞臺,期待一場戲劇的發生。
而這場戲劇絕不只是發生在小劇場中的一場演出,城市也將成為舞臺,交由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演繹他們的故事和態度。對于這些年輕人而言,他們制造的不僅僅是一場“劇變”,更加令人期待的,是活力與原創力聚集、回歸之后所引發的“聚變”。
打造一個老城戲劇藝術策源地
當張瀚文將京城赫赫有名的劇社“龍馬社”引入青島,并在老城區打造黑匣子劇場之時,心中的理想主義爆棚。在他看來,戲劇藝術或許是最好的方式,能夠首先聚集起本土的文藝青年群體,從而帶動老城區的人氣回歸,助推其快速實現文化以及旅游產業的復興。

有名的“龍馬社”就在這座與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一墻之隔的建筑里。
現實卻是,僅是劇場本身的運營已舉步維艱。從最初引入北京龍馬社的劇目到自行創排,越來越多的困難襲來,其中的重要關節是演員的招募:絕大多數的本土應征者都是戲劇愛好者、發燒友,他們從未受過專業的戲劇訓練,針對素人的培訓只能從零開始。即便如此,張瀚文依然堅持認為,培育自己的戲劇創演團隊是必需的,原創力才是讓藝術真正扎根于本土的方式。
從7月30日的首演開始,一出名為《門鎖了,寄居蟹做了三個夢》的原創劇目每個周末在黑匣子劇場上演,由素人演員擔綱主演,用場場爆滿的上座率和叫好的觀眾口碑傳達戲劇本土化的初戰告捷。這個舞臺下沉式的小劇場盡管最多容納不足200名觀眾,又因疫情而限控人流,卻仿佛一個人氣爆棚的藝術實驗場,讓主創、演員與觀眾近距離地交互,也將先鋒的、時尚的、無邊無際的想象力在這里匯聚,并開始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為老城區的文藝生活注入新的靈感。
或許可以將舞臺拓展得更大更廣,聚集起更多愛劇的伙伴。當不是市集的主理人王小男加入這場老城的“劇變”,一個DRAMA戲劇藝術節的構想日益清晰地浮現。此前以怡堡酒店的龍馬社黑匣子劇場為中心,張瀚文已經在嘗試布局駐場秀、戲劇演出、藝術展覽、表演工作坊以及咖啡酒吧和各類文化活動,以期創造多元業態的文化藝術綜合空間……有了硬件基礎設施的支撐,亦有藝術空間的初步定位,又有明確的項目內容方向,可謂具備了地利、天時,剩下的只是“人和”的問題。
張瀚文也透露,之前在演員招募的過程中,他發現其實有許多身在北京的青島人,他們想要回到家鄉做點事,卻又覺得留在北京的機會更多,“如果我們創造了適宜的平臺,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多發展和提升的良機,他們一定會回到青島。而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平臺載體搭建起來,在這里打造一個老城戲劇藝術的策源地。”
當有態度和熱情的“戲精”開始聚首
“DRAMA”要讓人們在劇場感受到近距離交互撲面而來的情緒和氛圍,不同戲劇類型觸發的身心愉悅,體驗戶外草坪上戲劇派對的狂歡、露天電影和小型音樂節的生趣……“我們要聯合這座城市中最熱愛戲劇、電影、膠片、藝術裝置的一群伙伴,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藝術節。”無論何時,王小男總是充滿著激發力和能動性,她說:“DRAMA就是一種生活態度,熱愛戲劇藝術的人們在青島不是個體,而是一個群體,因為熱愛,我們都是生活中的藝術家,生活皆是我們的舞臺。而藝術節就是志同道合者集結的信號,會有更多心懷純真和熱情又具有嚴肅戲劇態度的‘戲精’因此聚集起來,在這里找到他們的‘家’。這里對所有人開放,人人都可以嘗試加入!”
周三,“DRAMA”戲劇藝術節的一次籌備會選擇在中午進行。從北京參加德國galli戲劇培訓學習回到青島的仇少璐,才下高鐵,也馬不停蹄地趕來。一直致力于全民劇場文化推廣的他被大家親切地稱作大璐。大璐所倡導的“全民劇場”,囊括了人人皆可參與的即興戲劇、將講故事和演故事相結合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具有療愈功能的德國galli戲劇、即興的音樂表達,以及原創音樂劇……他將戲劇延展到城市生活日常,相信無論兒童還是成人,戲劇愛好者還是職業戲劇人,都能夠將觀劇和演出變為生活的一部分,從中獲得身心的療愈和裨益。
在如是書店開創的國信體育場“上街里”街區擁有一方小舞臺的大璐,帶著他的“全民劇場”概念回歸老城區,期待與志同道合者開辟新的戲劇場域。同樣,致力于兒童創意戲劇的小璇老師也從位于石老人海岸的倉庫改裝的魔法劇場迢迢趕來,熱切地加入“DRAMA”籌備組。
此前,她從國外兒童戲劇中收獲靈感而開始嘗試創編融入多種藝術元素的兒童創意戲劇,如今經過多年的自我摸索,已經成為島城兒童戲劇演藝和親子空間的新寵,不久前她剛為海信科學探索中心的吉祥物量身定制了劇本故事。每月都有新劇面世,又要創作新劇本,且要為新劇設計制作舞美,更要親任客服,小璇老師自然忙碌得無暇抽身,可她說,如果熱愛,就會樂此不疲,“DRAMA”的吸引力不可阻擋,小璇老師期待著與一群伙伴并肩作戰。
“或許我們就是在老城區灑下戲劇的種子的一群人,期待能夠生產出一些有趣的好東西,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停留,集聚力量,產出更多新鮮的好物。”大璐說。
探索情懷與收益兼得的可持續路徑
“我們遇見戲劇,覓一團火,攏住,烤著命中的生機……”王小男為“DRAMA”戲劇藝術節寫下情懷備至的文案,而這群老城戲劇文化的播種者想要做到的,則是如何令這團火焰永久地燃燒,永不熄滅。
王小男提及之前在距離淄博市區35公里的鄉村所做的一場成功的創意活動,這個擁有300多戶人家的村子一時間聚集起了眾多年輕的面孔,如此盛況在村里已多年未見。然而活動結束,年輕人離開,村子又恢復了日常的寂靜。這給她很大的觸動:類似的情形在城市、在青島也并不例外,城市或者城區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活動與事件并不在少數,但它們都只是分散的、孤立的存在,興于一時,并未在市場中獲得孵化、演進,發生“裂變”……也就是說,只有“點”,沒有聚合成為“面”。如何能夠將這些分散的同樣具有流量的點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盛況?她希望能夠在情懷和收益之間摸索出一條路徑,令二者兼得。
“戲劇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啟航,基于戲劇的原創力,我們也會努力尋得一條路徑,讓充滿生機的原創力扎根青島。”張瀚文透露,他們也一直在收集基于青島老城區歷史記憶的故事素材,計劃打造一部本土原創戲劇作品,它或將成為一個本土原創的戲劇IP。“青島的老城區具備厚重的文化基因,只是塵封已久,需要以某種方式被喚醒。”
不過,這群正在醞釀一場本土可持續“劇變”的戲劇“布道者們”也不得不承認,青島年輕的消費群體依然停留在“打卡期”,他們對于新鮮事物的注意力亦是散點式的,缺乏集中和深入的持久力。不過王小男對此似乎并不擔心,她告訴記者,這幾乎是所有城市必經的階段。而正因如此,才需要以更加豐盛的高品質的創意集聚來加以培植與引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
責任編輯:劉聰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