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老師” 讓他們淚目
首部孤獨癥兒童教育紀錄片《請叫我老師》9日在城陽公映 5名特教老師講述幕后故事
有一群孤獨癥兒童,由于社交障礙、刻板行為、興趣狹隘,語言能力欠缺,普通人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有人稱他們是來自星星的孩子。正是因為這群孩子,有了一個特殊的老師群體,他們時刻陪伴在這群孩子身邊,通過愛的交流,慢慢打開了他們內心通往世界的那扇窗口......
教師節前夕,我國首部反映孤獨癥兒童教育工作者故事的紀錄片《請叫我老師》,在青島市城陽區錄制完成,并在9月9日正式上線公映。昨天,在紀錄片中亮相的城陽區圣之愛康復中心5名特教老師,向記者講述了他們陪伴孤獨癥兒童的幕后感人故事。

城陽圣之愛康復中心孤獨癥兒童的老師們一起作出愛心加油。
初衷:讓更多人認識“老師”
其實,拍攝《請叫我老師》這部紀錄片之前,已經拍過《媽媽,謝謝你沒有放棄我》、《微光》和《我叫豆豆》等多個反映孤獨癥兒童的公益微電影和宣傳片。這次不同,在教師節前推出講述孤獨癥兒童教師故事的紀錄片,目的就是讓更多人的了解并認識這樣一個特殊教育工作群體,這是國內首次用紀錄片的形式來關注這一特殊的教師群體。
“從事孤獨癥兒童教育10多年,能深深體會到孤獨癥兒童老師的艱辛。但這一個特殊群體,卻很少有人了解。”說起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青島市城陽區圣之愛康復中心副院長蘭孝松動情地說,《請叫我老師》這部紀錄片是我國孤獨癥兒童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早在10年前,因為國內沒有哪個高校設有和孤獨癥兒童相關的學科專業,他們曾經一年花了數萬元的廣告費,卻招不來一名專業的特殊教師。后來,隨著高校開始設立這方面的綜合專業,才有更多的大學生從事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工作,但由于這個工作的特殊性,不被社會所了解,也很少人真正知道這個行業幕后的故事。
“為了拍攝孤獨癥兒童老師的故事,有時候在學校一住就是一個多月不回家。”城陽區圣之愛康復中心感統組組長程艷麗,作為這部紀錄片的主創人員,同時又是一名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工作者,她親歷了歷時兩年的拍攝過程。這部由青島農大拍攝的紀錄片劇本,經過上百次修改后,經過兩年的時間終于完成,并定在教師節前一天上線公映。而在拍攝過程中,參與拍攝的青島農大師生等志愿者,都常常被孤獨癥兒童老師的故事感動的流淚。
講述:一聲“老師”讓人淚目
《請叫我老師》這部紀錄片中,蔣嬌嬌是一名孤獨癥兒童的家長,同時也是孤獨癥兒童的一名老師。在沒當老師之前,蔣嬌嬌和其他家長一樣,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展現在世人前面,然而,在她成為一名孤獨癥兒童老師后,深深體會到了做為一名孤獨癥兒童老師的艱辛和不易。所以,她決定講述自己和孩子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這個特殊老職業的故事。

經過康復訓練,蔣嬌嬌的兒子有很大好轉。
兒子兩歲多時,發現有些異樣,不會說話,最后才知道孩子患了孤獨癥......畢業于浙江理工大學的蔣嬌嬌,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孩子會得這種病。隨后幾年里,她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并取獲得了中國孤獨癥康復教育上崗資格證書和0---3歲高級教師資格證。3年前,蔣嬌嬌成為城陽圣愛康復中心一名教師,在照顧兒子的同時,專門從事孤獨癥兒童教育。
蔣嬌嬌說,孤獨癥兒童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障礙,平時不與人交流,面對老師的反復訓練,想讓孩子學會叫一聲“老師”,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她的兒子豆豆一直不會說話,直到后來經過幾年的反復訓練,現在已經會叫媽媽和簡單的交流。蔣嬌嬌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自己孩子的變化,讓蔣嬌嬌看到了希望。于是,她把對兒子的愛傾注到了更多孤獨癥兒童的身上。其中有一名孤獨癥兒童,來到學校時才不到兩歲,蔣嬌嬌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從每天的陪伴呵護,到每天的練習發聲,半年后,這個孩子突然叫了一聲“老師”,讓蔣嬌嬌激動地一下子流出了眼淚,好長時間沒有回過神兒來。隨后一段時間,看著一個又一個不會發聲的孩子,喊出了第一聲“媽媽”、“老師”,每一次都讓蔣嬌嬌等老師高興地流淚。
愛心:一個發音練了上萬次
一聲久違的“爸爸”“媽媽”,一節沒有哭鬧的課堂,一聲“蘋果”的回答,一句“老師,謝謝您”,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擊掌”的肢體動作回應,孩子的點滴變化在不斷地溫暖著我的心,這就是孩子們給我最好的禮物。我要成為孩子們的朋友,讓他們喜歡、愿意跟著一起學習、愿意跟著一起“打鬧”。我也要成為每位家長的好朋友,建立良好的信任,更加密切地配合,讓我們孩子的未來可期變成未來可觸。我更愿意成為一名希望的傳遞者,將這份希望永遠地傳遞下去......這段自述,可以看到,35歲的蔣嬌嬌雖然從事孤獨癥兒童教育只有3年時間,但已經對這個特殊行業埋下了深深的感情。
蔣嬌嬌的同事王曉慧,從事孤獨癥兒童教育已經9個年頭,這位畢業于濰坊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才女,大學畢業不久,就在圣之愛康復中心任教至今。因為從教時間長,在《請叫我老師》紀錄片中,王曉慧講述孤獨癥兒童教育的故事,更多細節更加感人。

王曉慧老師與同事交流經驗。
“為了讓孩子練習一個發音,一天至少要進行數百次反復練。”王曉慧說,一般孤獨癥兒童都有語言障礙,首先要訓練發音,這不僅要求老師要有耐心,還要有心理學和感情上的傳遞。要想讓孩子發聲叫一句“媽媽”或“老師”,往往要練上至少半年時間。一天要反復練習上百次以上,為了一個發音就要練習上萬次以上。
王曉慧說,除了練習發聲外,最主要的是和孩子交流溝通。孤獨癥兒童喜歡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比如:孩子見到老師很高興,有的孩子會突然跑上來抓住你的頭發,頭頂頭摸一下,這表示他想你了,你應該回應。還有的孩子高興或喜歡老師的時候,就會上前拍一下或用身體撞一下老師,這表示他喜悅的心情。掌握了孩子們這樣的心理舉止,加上長期的陪伴和交流,一些輕度的孤獨癥兒童,很有希望恢復到基本正常的水平。每當看到孩子的的進步,都會讓孤獨證兒童老師感到無比快樂。
幕后:青島“特教老師”將亮相全國
“王曉慧、董俊芹、蔣嬌嬌、崔紅偉、王玉鶴......”紀錄片中主要講述的是城陽圣之愛康復中心5名教師的故事。這部不到30分鐘的紀錄片,向社會講述了孤獨癥兒童教育一線老師感人的故事。
從教3年的崔紅偉說,她剛擔任孤獨癥兒童老師的時候,經常遇到孩子對老師做出暴力的行為,面對這樣的情況,知道內情的老師會以平常心態平復孩子的心情。其中有一名大一點孩子,在上課時突然用一個木頭玩具用力砸向崔紅偉的頭部,當時崔紅偉并沒有躲閃,只是頓了一下,讓孩子恢復情緒。過了一會兒,這名孩子又突然沖了過來,用力掐住崔紅偉的兩只手,要不是家長聽到聲音及時進來,有可能會出現危險。但作為一個特教老師,并沒有責怪,更多的是愛心的交流。因為他們知道孤獨癥兒童,有些行為明知道是錯的,但自己無法控制。崔紅偉遇到的這些事情,也都是王曉慧、董俊芹、蔣嬌嬌、王玉鶴等老師經常遇到的。他們將在紀錄片《請叫我老師》里,向全國觀眾講述孤獨癥兒童教育工作者的故事。
“影片無論是從選材上,還是從拍攝制作上,難度都很大。我們沒有專門學習過紀錄片的創作方法,沒有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因為群體的特殊性,需要尊重和保護每一位家長和兒童,在拍攝上,無法像正常紀錄片一樣隨時隨地記錄,因為大家對于這個群體的不理解,大部分家長并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站在鏡頭前。”程艷麗介紹,之前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我叫豆豆》,是專門反映孤獨癥兒童,主要講述了蔣嬌嬌和孤獨癥兒子的故事。而《請叫我老師》,是上一部的延續,不同的是講述的是蔣嬌嬌本人和另外幾名老師的故事。
你身邊的好老師 請告訴我們
在我國第37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觀海新聞向全社會開展“好老師、好故事”征集活動,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好老師,或有讓你感動的老師故事,請撥打82888000告訴我們。(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文/圖)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