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和市辦實事項目之一,9月底前青島25處微更新項目將全面完成目標任務
“城市微更新”:打造更多“動人之處”
在臺東步行街和延安三路交叉處,一座紅色的全新建筑物顯得格外亮眼。前不久,這個名為“紅立方”的微更新項目正式建成并投用,甫一落成,便吸引了往來市民的關注。

“紅立方”微更新項目正式建成并投用。
遠遠望去,它由紅色集裝箱拼搭而成,其間嵌入大片落地窗,步入內部,上下兩層約200平方米的空間內集合了黨建、文旅、商業等多種元素,設有網格服務區、人才服務區、愛心驛站區、黨史學習教育區、圖書借閱區、咖啡(茶店)吧等。登上露臺,便能以極佳視角一瞰整個臺東步行街,在這里喝茶聊天好不愜意。投用后不僅提升了區域的消費活力,也推動了高品質步行街的建設。
所謂的“微更新”,是指按照循序漸進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眾需求和參與為導向,對城市品質不高、長期閑置、利用不足、功能不優的微型公共空間和老舊建筑進行改造提升,推動城市存量空間的活化與利用,喚醒城市文化記憶。
當前,許多城市都在進行相關探索,“微更新”的意義也早已超越了把某個角落改造成花園,而是拓展了更多可能性。比如,北京在老城胡同中進行社區營造實驗,上海提出“街道是可漫步的、建筑是可閱讀的、城市是有溫度的”。可以說,“微更新”既是空間改造,也可以指向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
對于青島而言,在經歷了此前幾年的探索后,今年微更新工作更趨于成熟和多樣化。作為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和市辦實事項目之一,我市今年實施“紅立方”在內的25處城市微更新項目,預計9月底前,將全面完成任務目標。
“今年我市微更新項目的一大亮點在于,不再局限于社區空間,而是通過擴大項目選址范圍、增加項目類型選擇,與智慧社區建設、老城保護更新利用、特色街區品質提升等項目結合,實現了微更新項目的多樣性,進而惠及更多島城市民。”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主任蔡普增告訴記者,與其他城市更新類型不同,微更新項目往往資金投入量不大,但卻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品質提升效果,而且“微更新”與當前的新發展理念相契合,進而需要不斷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中開拓思路,探索新方法、尋找新路徑。
雖然微更新項目資金投入不大,但由于數量多,資金來源仍是核心問題。今年,我市微更新項目除了政府助推之外,還引來了社會資本的關注。以紅立方為例,其采取“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經營模式,前期建設成本由企業投資,相應的企業將通過五年經營權,實現成本覆蓋和收益。
“在此之前,這塊區域是長期被停車占用的邊角灰色地帶,商業氛圍差,客流量少,紅立方投用后將探索場所空間的有機更新和活化利用,通過紅色集裝箱形式體現‘黨建+時尚’的元素,后期我們將在這個空間內植入多種元素,增加其引流效應,將此處打造成又一個網紅打卡地。”紅立方主理人李博介紹說。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說到底,微更新的主體還是居民,因此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邀請居民參與,讓設計更有人情味和特色化。“我們在工作過程中堅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原則,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項目所在街道、社區居民、商戶、專家等共同參與,探索微更新實施過程中多元主體協同推進的模式,確保最終實施成果能夠貼近民生所需、滿足群眾之意。”蔡普增說。
在市人大代表、青島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成基看來,微更新雖“小”,但格局須“大”,方能避免虛有其表。在“小尺度、漸進式”的微更新模式下,要堅持“以人為本”,圍繞居民的審美、需求,更多關注人們的日常生活、考量日常所需。此外他建議,微更新項目最好與其他更新類項目結合起來,統籌開展,實現有限資金投入后的效果最大化。
市人大代表、李滄區檔案館館長趙蓉也持同樣觀點,她認為我市可以出臺相關文件政策,引導微更新與其他更新行動聯合實施。此外,她還提到各區市應該首先樹立一兩個典型示范項目,向外界釋放“微更新到底怎么更新”以及“方向在哪里”的信號,改變以往城市更新的粗放式模式,進而利用微更新推動城市建設向高階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青島日報2021年9月8日1版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