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8日訊 今天下午,市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岐濤做客“民生在線”,圍繞“打造優質統計服務 助力高質量發展”主題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
網談中,劉岐濤表示,今年以來,全市統計系統工作,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務,以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為中心,以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為主線,深化統計改革創新,強化統計分析服務,為促進我市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提供堅強的統計保障。

城鎮化率是“美好生活”標志性數據
劉岐濤介紹,人口狀況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國情,人口普查是摸清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也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焦點之一。前段時間公布了我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城鎮化率這個指標體現出人民得到公共服務的程度。“人們常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鎮化率的提升,也可以視為人民福利水平提升的標志性數據。”他表示,從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全市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68.85萬人,比2010年增加195.31萬人,增長34.0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38.32萬人,比2010年減少59.65萬人,下降20.0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6.34%,比2010年提高了10.53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2.45個和13.29個百分點。
青島人口狀況中的老齡化趨勢同樣值得關注。我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204.26萬人,占比達20.28%,高于全國1.58個百分點,低于全省0.62個百分點,較2010年提高5.5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142.98萬人,占比達14.20%,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低于全省0.93個百分點,較2010年提高3.94個百分點。“數據表明我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加深。”劉岐濤解釋,但同時,隨著醫療衛生事業進步,人均預期壽命逐年提高,80歲以上高齡人口規模明顯擴大。2020年,我市80歲及以上高齡人口有29.06萬人,較2010年增加9.61萬人,增長49.41%,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

工資物價數據與“體感”不同
工資統計數據是網友關心的熱點話題。有網友提問“為什么公布的平均工資和感覺到的實際收入有差距?”劉岐濤答復,首先要區別“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和“社會平均工資”。從2019年開始,國家統計局不再公布“社會平均工資”,只公布“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勞動工資統計主要統計法人單位的就業人員,而個體就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非單位就業人員不在工資統計范圍內。感覺實際收入與公布數據之間存在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每年公布的職工工資是一個平均數。在這個平均數中包含了高工資收入者,也包含了低工資收入者等多種情況。二是職工自己計算的工資收入與統計部門公布的職工平均工資在范圍上可能存在差別。大家計算收入時往往只計算實發工資,而統計部門公布的職工工資是稅前工資總額,不論是計入成本的還是不計入成本的,不論是以貨幣形式支付的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的,均應列入工資總額的計算范圍。盡管進行了不同分類統計,但由于反映的是全市或某一行業的平均水平,具體到一個單位或個人,其工資水平和增長情況與全市或某一行業平均水平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會有不同感受。

物價問題也是網友提問的熱點話題之一。“CPI數據為什么有時與公眾的感受不一致?”針對網友提問,劉岐濤答復,青島市居民消費價格調查工作由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組織實施,對物價的感受不同有多個原因。首先,市民通常關注的是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商品和服務,而CPI調查的范圍更廣泛,但市民一般對于經常消費的商品價格的上漲感受比較強烈。另外,CPI是一個加權計算后的綜合平均數,上漲幅度會被不漲的和下降的拉低,很多人自然會覺得CPI被低估了。其次,物價承受能力不同。不同收入群體對物價上漲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水電氣等生活必需品上。此外,CPI公布的主要是同比、環比指數,反映的是特定的一段時間內物價變化情況。比如,9月9日發布的是8月份的CPI數據,但公眾感受更多的可能是9月9日前后幾天的市場價格。
“以上幾方面是造成CPI數據與人們感受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目前的統計制度方法較難做到針對特定個體反映價格變動情況,相信隨著統計制度方法的不斷完善,會滿足社會公眾越來越多的微觀信息需求,統計數據也會越來越貼近老百姓的感受。”

青島正在探索數字經濟核算
數字化正在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革。2021年5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劉岐濤表示,這一統計分類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確定了數字經濟的基本范圍,將其分為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數字化效率提升業等5大類。“年初,市統計局已聯合清華大學開展數字經濟方面的研究探索,對統計標準、口徑和范圍等做了界定,現在看與國家的分類基本契合。”劉岐濤表示,青島已開始探索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辦法,目前正在研究中,難點在于剝離系數的確定,需要詳細調查來確定各個行業的剝離系數。國家、省正在研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核算辦法,今年底明年初基本會確定下來。
劉岐濤在網談中透露,目前青島已對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企業數量、營業收入等情況進行統計監測。今年上半年,青島市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運行良好,呈現主體增多、規模增大、動力增強特點。上半年,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相關企業數量達到585家,同比增長13.2%。其中,匯集了互聯網貿易、互聯網平臺、數字內容與媒體的數字要素驅動業企業增長最快,同比增長35.4%。企業營業收入816.7億元,同比增長19.2%。其中,發揮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橋梁紐帶作用的數字技術應用業實現高速增長,營業收入增速達到30.5%。投入研發費用33.1億元,同比增長29.3。其中,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4大類增速均在25%以上。同時,投資項目完成投資額增速達到37.0%,也為下一步的加速發展注入新動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文 魏懋軒/圖/視頻)
“民生在線”下期預告
網談時間:9月9日(周四)下午2:30-4:00
網談單位:青島城運控股集團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