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經在飛機上,我看到這樣一幕:
丈夫正在閉目養神休息,太太三番五次過來給丈夫蓋毯子,生怕他著涼。
可我明明看到,太太剛走,丈夫便立即扯下毯子,眼里滿是厭倦和不耐煩。
那一刻,我才驚醒,原來男人是不需要將他照顧的無微不至的女人的。
但,中國的女性被教育的又乖又順從,她們表達愛的方式只有付出。
在之前的來訪中,一個閨蜜這樣跟我說:
“結婚之后,我便承擔起了照顧老公的責任,老公剛進門,我會奉上拖鞋,老公要刷牙,我會擠好牙膏;老公躺床上了,我趕緊把被子拉開,蓋到他身上。。。。。。
可為什么我如此愛他,他卻愛我不及我的萬分之一,我想知道,怎么才能讓他像我愛他一樣愛我?”
我告訴她,先學會懂他。
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我發現很多女人總是從“自我”出發去愛男人,卻從來不知道男人真正想要的愛到底是什么?
學會懂他,是指看到他、明白對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要不然你苦心孤詣付出了100分,對方只能消化10分。
最后,女人還特別委屈,拿付出作為索取愛的籌碼,覺得自己明明付出了那么多,憑什么被怠慢,被忽視,然后更加控制。
最后,愛卻帶來傷害。
02.
所以今天,我想借著這個節日告訴大家——懂,比愛更重要。
曾在《奇葩說》上妙語如珠的柏邦妮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很年輕的時候,我也覺得,愛比所謂的理解和陪伴更重要。只有愛情是真品,其他的都是贗品,是替代品,是成年之后對世俗的低頭,是一種無奈和湊合。
現在覺得,其實有人陪伴,并且真的懂得,是一種天大的幸運,并不亞于一份可以激情燃燒的愛情。
如果再能相互真誠、彼此忍耐,度過一生,那簡直是完美。”
這句話道盡了一個人在愛情里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實際上就兩個字——懂得。
而這絕對離不開強大的共情和換位思考的能力。
前幾年,微博流行這樣一段話:十年修得王小賤,百年修得柯景騰,千年修得李大仁。
為什么李大仁這么難得?就是因為他懂她。
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知道她很驕傲,那也是因為她夠努力,讓我覺得她與眾不同。但同時,她也很自卑,因為他發現,她的與眾不同,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人看得懂。
所以,有時候你必須當她的鏡子,誠實地提醒她到底有多好,但不要企圖改變她已經習慣的習慣,因為那些小毛病,剛好是程又青之所以是程又青的原因。
她喜歡怦然心動的感覺,卻又老是后悔。她常常需要聊一聊,有時候一瓶啤酒,就可以讓她暢所欲言。當她有事情想不通、又不想聊一聊的時候,她會躲到書里。
這個時候,請你不要打擾她,等她充完電,吸收完養分以后,她會再一次神采飛揚地出現在你的面前。”
試問,誰能不被這段話打動?
當一個人能清楚地說出你的某個喜好或者習慣時,你是不是瞬間有了被看到的感覺。
這就是懂得和理解。
就像李大仁說的,鏡子根本就照不到你最漂亮的地方,因為那些地方,只有我知道。
03.
道理雖然簡單,但很多人依舊困在關系中打轉,不知道怎么去表達愛,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不明白“我是誰”。
為什么不明白,就是因為內在的匱乏。
因為匱乏,所以給自己包裹上了層層鎧甲,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鏈接。但感情往往發生在彼此脆弱相對的時刻。
所以,想要懂得別人,你就得先懂得自己,學會坦露自己的無助、失落和恐懼。
如果你看清自己,就會發現:
許多你為他人所做的,不是愛,是控制;
你以為的,不是見解,而是偏見;
你說出的,不是溝通,而是情緒。
而這些控制、偏見與情緒深處,都是你深深的恐懼。它們像磁石一樣吸咐著你,使你留在一個黑暗的洞穴里,使你無法身心自由。
因此,若想解決關系里的苦楚,得先解決自己的恐懼。
去黑暗深處,找到自己,安撫自己,接納自己,療愈自己的傷痛,填補自己的匱乏,繼而拯救自己于生命的陰影中。
網上曾經有一句流行語,叫: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這句話表達了對鏈接和關注的渴望。
但一個成熟的大人,不應該將生命的滿足,寄托在他人身上。
你應該努力的方向是:我若懂我,該有多好。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最可怕的婚姻危機是什么?歡迎下載觀海新聞客戶端,并在傾訴評論區留言。有心事,找慧姐,慧姐會解小心結。(互動郵箱:zaobaoqingsu@126.com) 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