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區潛心打造西海美術館、東方影都等文化地標項目,全力推動城區內涵式發展提升都市生活品質
詩意棲居:雄心勃勃的“精益增長”
這是引起中國美術界震動的事件。繼7月重磅開幕的上海浦東美術館之后,8月12日,歷經長達十年的籌劃、設計、建設的青島西海美術館也正式對外開放。這兩間美術館,都出自同一個人——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全球最具創意的世界頂級建筑大師讓·努維爾。
黃浦江畔的上海,與膠州灣畔的青島;同為國家級新區的浦東新區與西海岸新區,不約而同地向世界展示了頂級文化地標與頂尖藝術展覽,一時傳為佳話。
與浦東新區相比,西海岸新區是年輕的。帶著朝氣的“新”區,在豐沛著自己的文脈——一座城市征服未來的“精、氣、神”就是文脈所系。柔韌蔓延的文脈,讓黯淡的漸漸明亮,讓局促的變得開闊,讓貧乏的日益豐裕。累月經年,便派生大氣度與大氣象。
占據西海岸新區C位,雍容大度的西海美術館完美詮釋了建筑就是藝術本身。首展“超越”囊括了14位國內外頂級藝術家的作品,爆發出超越美術界的強烈沖擊力。建筑的氣量與陳展品的精微,表里合一,讓西海岸新區成為世界文化地理上的新銳。

坐落在唐島灣畔的西海美術館。
為了這次展覽,亞力克斯·卡茨、徐冰、張曉剛、宋冬、尹秀珍、隋建國等藝術家的參展作品都是根據西海美術館的空間尺度專門創作的。張曉剛對策展人說:“我要用新作品與大師創造的空間,展開一次有意思的對話。”對于這種重量級的畫家來說,為了一次展覽而專門創作,是難以想象的事情。此中可以窺見這個地標式的建筑在藝術家心中的分量。
西海美術館所在的西海藝術灣,占地12萬平方米,僅花園就占8萬平方米,55棟建筑囊括著藝術展覽、藝術教育、兒童及青島藝術創作體驗基地等多種功能。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引擎,是新文化的發生器。
西海藝術灣只是西海岸新區文化躍遷的縮影。這座雄心勃勃的“城”,正在用一個個文化時尚地標、日益濃郁的人文氣息,精準對標“東海岸”,不斷豐富自己的未來肖像。
只為了“一切可以更美的”
公共建筑的生命周期,一般以百年計。在國外,此類建筑從設計到落成,一般需要10年時間。這種慢,孵化了一種抵抗時間侵蝕的沉靜之美。

張曉剛作品展覽現場。
西海藝術灣項目起始于2011年。西海藝術灣創始人兼董事長孟憲偉親歷了唐島灣南岸這張“白紙”一點一點變成畫卷的全過程。回答為什么選擇法國設計大師讓·努維爾擔綱時,他說,為了打造一個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唯一性的建筑,首先要拒絕已經形成模式化的設計師。2012年,讓·努維爾與青島結緣,這是他在中國操刀的第一個項目。這個進入世界美術建筑設計史的大師,真正的動人之處在于——法國人精神上的浪漫以及深入骨髓的博物館文化。
孟憲偉回憶他們第一次在北京見面時的情景。孟憲偉讓他看“奧帆中心”“八大關”等景觀照片時,設計師指著游艇碼頭,用不可思議的表情說,“這真是青島實景嗎?”于是,2013年1月,簽約之后,他首次來到青島,第一站是奧帆中心,第二站是八大關,最后一站才是唐島灣。這個項目不僅對讓·努維爾,即便對任何一個歐洲建筑師的職業生涯來說,都是從未經歷過的挑戰: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形態最多樣。這也讓這位久負盛名的大師感受到了壓力。 “我從來沒有在項目初期和施工階段來這么多次現場。”讓·努維爾說。在建設過程中,他先后8次來到青島,其中一次,他帶著多達40人的設計師團隊參與設計。從這個項目開始,這位設計大師又擔綱了中國美術館(新館)、浦東美術館等項目,讓自己的建筑美學鏈接在中國大地上。
走進西海美術館,除了建筑本身,觀眾看到的任何一個物品:桌椅、水杯、吧臺、美術館Logo等,都是讓·努維爾團隊設計的。他用這種極致的完整性,完成了自己在中國的“首秀”。
讓·努維爾的設計美學交織著生活化的調性。西海美術館數目眾多的大尺寸窗戶,讓建筑內部與外部互相映照,唐島灣的海水、木漁船、北岸聳立著的風格各異的樓宇,像流動著的畫卷一樣無阻礙地進入美術館的視野。設計師好像一直在提醒人們,你置身何地,你周圍的風物是什么,你所處的環境是開放的。
這種生活化的調性,讓普通人也愿意接近、靠近、親近。唐島灣漁村的村民王淑平的家距離西海美術館不過2公里,他得知西海美術館開館的消息后,專門跑去參觀。“太好看了,這輩子沒見過這么俊俏的房子!”“俊俏”是這個58歲的漁民對事物的最高評價。
從10年前的小漁村,到公益屬性的藝術殿堂。這座映襯在碧海藍天、綠木合圍的自然幕景中,讓·努維爾聯合歐洲著名風景園林設計師吉爾·克萊芒、世界垂直花園之父帕特里克·布朗打造的世界級藝術“巨制”——西海藝術灣,填補了青島國際化綜合藝術社區的空白,也再次激蕩起這個城區的思想策源力。
不建摩天大樓,不搞商業化開發,把寸土寸金的“風水寶地”讓渡給高水準的公共藝術空間,這是西海岸新區的國際化格局。
西海美術館并非孤例。一路之隔,備受矚目的中央美院青島校區項目建設已進入尾聲,極具美感的“莫比烏斯環”已經閉合。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中央美院青島校區的建成和交付使用,會促進西海岸鳳凰島的綠水青山、碧海藍天和人文藝術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西海岸新區文化接待的窗口、文化旅游的營地。“努力成為體現城市審美韻味和文化品位的樣板,努力服務西海岸新區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范迪安說。
塑造城市軟實力的文化密碼
沿海地區,得風氣之先,一直是中國開放的濃重標識。在中國經濟新版圖上,這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積蓄著強勁的爆發力。
縱向上,今年上半年西海岸新區地區生產總值闖過2000億元大關,達2002.61億元,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快速起勢,以工業互聯網、5G、集成電路為代表的新動能加速崛起;橫向看,經濟總量位列19個國家級新區前三強、山東136個縣市區首位、青島區市中當之無愧的龍頭……這些都成為西海岸新區殷實的“家底”。
海深見鯨。這樣強悍的經濟體量,需要匹配相應的文化軟實力。
用未來的發展邏輯來推演,文化資源、文化產業、文化氛圍構成的綜合實力決定著區域持久競爭力。對于這個決勝未來的城區而言,美術館、畫廊、劇院等這樣的城市“場景化”元素,將成為美好生活的“標準配置”,這些公共場域產生的濃郁能量,是維持人們詩意棲居的生態。
“新區現在有了城市框架,但是缺乏高端的都市生活區、缺少精益精致的城市生活。”今年4月,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區工委書記、區委書記孫永紅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曾清醒地指出新區發展內涵上的短板。在孫永紅的構想里,塑造城市需要內涵式的發展,需要“精明成長”和“精益增長”,從而源源不斷地供給高品質都市生活的所需所求。
文化是個好生意。亞洲經濟趨勢分析人馮久玲說:“生意是什么?它是生動的主意,把活的觀念注入產品和服務內以建立活的事業。生意必須建立在生動的主意上,才會長青不朽。”
在世界上,有一個畢爾巴鄂效應。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班牙的畢爾巴鄂還是一座濱海工業小城,隨著鋼鐵、造船業的衰退而沒落。1997年,這幅蕭條的景象隨著一座美術館的誕生而改觀。耗資9000萬美元、由國際建筑大師蓋里精心打造的古根海姆美術館,吸引了歐洲龐大的藝術愛好者群體來“朝圣”。美術館開幕運營了三年時間,便帶來了超過4.5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吸引了400多萬游客。久違的城市活力隨之復蘇,完成了一個城市的復興。

西海美術館開館以來,吸引了眾多全國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前來觀展。
8月12日,西海美術館開館以來,為數眾多的北京、上海的藝術愛好者專程前來觀展。探其根本,是因為建筑空間本身及其參展藝術品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具有磁石一樣的吸引力。“只有到青島來,才能體味到這樣的饗宴。”一位來自上海的觀展者說,“進入西海美術館之后,徜徉和沉浸,感覺青島與上海的距離沒有了。”
一座座地標式的文化項目,一個個高含金量的文化平臺,一場場高端的文化活動,都是一種枝繁葉茂的“成長”。
總投資10億元的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部分工作室及展館建成投入使用;藏馬影視外景地一期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快速推進;貝殼博物館新館、梅紐因音樂學校、音樂小鎮、城市陽臺景區提升工程、永根杜鵑花園藝、天美藝創園等9個開工建設項目加速推進中……
密集的文化項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這種清脆的回響是這個時代對未來的熱烈回應。
用文化滋養專屬名片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和人一樣,成長過程中,都在回答這些問題——“我是誰?”“我要何為?”“我往何處去?”。在充滿挑戰的歷程中,尋找、豐富、修煉最美好的自己。
所有的卓越之城,無疑都是經過文化的淬火。提到世界浪漫之都,我們自然會想到巴黎;提到世界音樂之都,會想到維也納;提到世界科技創新高地,就會想到舊金山。而西海岸新區,為了讓人們“自然會想到”,正穩積跬步以致千里,鍥而不舍地打造著自己的專屬名片。
在傳統文化版圖上溯源,西海岸新區并不羸弱:瑯琊臺和齊長城便是其耀眼的紋理。但是,必須回答一個緊迫的時代之問,這一代人,會譜寫出什么樣的現代樂章?這一代人,會建立起什么樣的文化譜系?或者說,站在未來回望,有幸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會交給歷史什么樣的歷久彌新的遺產?
其命維新。社區化的西海藝術灣,彌補了青島當代藝術缺位已久的“拼圖”。在文化角度,它是一個具有啟蒙意義的事件;在產業角度,它同樣具備啟迪價值。當代藝術的材料,不僅僅是筆墨,在其背后,支撐其作品形態的是鋼鐵、玻璃、焊接技術等新材料新工藝的革新與嘗試,這些都可以給工業產業帶來“靈感式”的啟迪。在一定意義上,當代藝術家的實驗性,是一劑潤滑劑,催生區域創新文化的勃興。
西海岸新區之“新”,飽含著滿懷期冀、渴望奇跡等多重內涵。在海洋文化洗禮之下,成長為一個清新的、新穎的、新奇的卓越之城。
金沙灘旁,鳳凰之聲大劇院與鳳和鳴;融合徽派、晉派建筑文化的中國院子,呈現出中華建筑藝術里溫婉和磅礴的雙重氣派;來自海洋文化的貝殼博物館進行著全新的藝術表達……
靈山灣邊,有“夢工廠”之稱的東方影都影視基地,出品了《長城》《環太平洋2》《流浪地球》《封神》等鴻篇巨制,中國電影重工業時代的大幕在此拉開。
回歸田園,毛家山里,“保留傳統,延伸藝術,接引生活”的齊魯之間生活村,吸引全國各地的藝術創作者在此“棲息”,杏運市集、鄉村音樂會、鄉村美學交流會、藝術家分享會等民間文化活動,讓這里形成了一個以鄉村美學為核心的鄉村文化生活集群。
“城,所以盛民也。”一個好的城區,最重要的是對人的吸引力。江西出生、上海求學、海歸博士、公司CEO,擁有這些“標簽”的青島浦芮斯光電總經理趙強,最后選擇在西海岸新區創業、定居。“在青島,我們全家生活得很幸福,我的子女沒有就讀國際學校或留學海外。也有外地政府邀請我過去發展,但我們全家都被西海岸深深陶醉,不愿離去。”如今,酷愛騎行的趙強,每個周末都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沿著唐島灣騎行,然后到海邊的咖啡店喝一杯咖啡,再到美術館看看畫展。這是趙強樂享其中的尋常生活,也是西海岸新區為無數“趙強們”提供的生活范本。
在地理空間上,東、西海岸,是對稱的,互為鏡像。雙翼齊飛,才能翻越大海和高山,抵達彼岸。
孫永紅說,西海岸新區將精準比對東岸主城區的人文地標,主城區有八大關、棧橋、五四廣場、石老人、嶗山等“經典”,西海岸則有薛家島、唐島灣、城市客廳、大珠山、瑯琊臺等“佳作”,互為表里,詩酒酬唱。
作為青春洋溢的新“城”,這片與東海岸隔海相望的區域,胸懷遠大抱負,一字一句地書寫著自己的故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杰 李德銀)

青島日報2021年9月10日3版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