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到8月底,青島已備案私募基金數量達到1457只,排名全國第十位(前十位分別為:上海、深圳、北京、浙江、廣東、寧波、江蘇、天津、廈門、青島),這是青島已備案私募基金數量首次進入全國前十。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排名不光是城市排名,而是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放在一起排名。青島排名前十,超過了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的25個。

對一直孜孜以求于以資本之水激蕩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青島而言,這個“前十”意義重大。
這個“前十”,驗證了青島對資本吸附能力的強勁升級。
私募基金產品數量直接體現創投風投發展的速度與規模,是從資本角度觀察城市的一扇窗。
來自監管部門的數據顯示,青島私募基金產品數量從300只增長到500只耗時25個月,從500只增長到700只僅耗時11個月,2020年更是接連突破600、700、800數量關口,2021年2月底,青島已備案的私募基金數量首次突破1000只,位居全國第13位,此后六個多月,青島私募基金產品數量持續增加,8月底挺進全國前十。
這個“前十”,是資本與城市相互成就的最佳縮影。
資本的嗅覺是最靈敏的。
一位資深私募資金人士曾評價,青島致力于把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作為發展新經濟的突破點,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等13條產業鏈,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發揮科研優勢推動技術攻關,培育具有行業競爭力的細分領域產業互聯網平臺,而這,也正是當下創投風投熱衷于投資的“新賽道”。
高質量資本的匯聚,同樣極大地改變了青島的產業版圖,澆灌出青島科技創新和新興戰略產業的“欣欣向榮”。無論是創新引領的新舊動能轉換,還是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悄然布局,因為資本的賦能,青島都得以“加速跑”,產業活力被空前激發。
青島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青島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四新”經濟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4.7%和12.6%,快于全市投資3.0和0.9個百分點,資本強勁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這個“前十”,彰顯了青島打造適宜資本快速成長生態圈的卓有成效。
聚集發展一直是私募基金的特色之一,全國近60%的私募基金聚集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對包括青島在內的其他城市而言,吸引更多的“城市合伙人”并非易事,政策的優越很可能是暫時的,具有競爭力的 “軟環境”才是無法“照抄”的作業。
自2019年提出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目標以來,作為“后來者”,青島從頂層設計、制度完善到具體措施全面謀劃,打造私募基金發展的最佳生態圈,讓“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握在一起,配套引進與其業務密切相關的私募中介服務機構、輔助性產業、共生性產業和配套支持部門等,努力成為“城市合伙人”心中的首選地,創投風投機構來青合作的熱情日漸高漲,私募基金行業發展速度遠高于全國。
有“錢景”、有市場、有滿滿的誠意與細致入微的服務,資本力量在青島崛起正當時。
1、青島,極具爆發力的“增長極”

進入2021年,私募基金行業持續火爆成為中國金融業不容忽視的現象之一。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底,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增長至的18.98萬億元,是2015年底的3.77倍,管理人數量自2018年趨于穩定,截至2021年7月底,私募管理人數量2.43萬家。
在這其中,青島私募基金發展更令人“驚艷”,成為極具爆發力的增長極。
除私募基金產品數量外,私募基金管理人數、私募基金管理規模也是衡量一個城市私募基金行業發展的兩項重要指標,今年以來,這兩項指標青島也不斷飄紅。
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8月底,青島轄區在中基協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為424家,較上月增加8家(其中新增11家,遷出3家),同比增長32.92%,排名全國第十位;管理基金規模為1436.71億元,較上月增加4.85億元,同比增長47.86%,排名全國第18位。
今年3月,青島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首進全國前十,4月,青島私募基金管理規模突破1200億,5月,青島在中基協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突破400家。
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近日發布《2021中國內地省市創投實力榜》,青島成為重點關注的城市之一。報告評價青島“資本活躍度、科創實力、獨角獸數量等指標表現優秀”。
報告認為,隨著一線城市產業溢出效應加劇,創投資本近年來呈現出由一線城市向新一線城市轉移的格局。過去兩年,青島緊抓機遇,創投機構快速向轄區聚集,各項主要指標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全國前列,拉動效應日益顯現。
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青島私募基金管理機構416家,約占山東省半壁江山,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增速雄踞全國36個轄區之首。同時,青島私募基金管理機構數量排名逐年提升,從2015年末的第23位升至2020年末的第11位,2021年更進一步,升至全國第10,成為名副其實的私募“北方第三城”。
在私募基金產品數量和規模方面,截至今年7月末,青島私募基金數量1340只,較去年末增長60%,較2015年末增長15倍;私募基金管理規模1431.86億元,較2018年底實現翻番。
2、投早、投小、投科技

以高質量的資本助推創新創業,暢通基金與產業鏈、人才鏈、技術鏈的對接渠道,為各類主體創新創業提供強大的資本支撐,是青島打造全球創投風投的動力之所在。
兩年多來,不斷匯聚的高質量資本,帶給這座城市的深刻改變,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城市發展空間一再被放大,青島的產業版圖也因資本的到來而嬗變,澆灌出青島科技創新和新興戰略產業的“欣欣向榮”。
正如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曉曙所評價,高質量資本在青島快速聚集,意味著支撐創新的資本不斷形成,青島新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有了強大的助力。
2021年以來,青島高科技企業不斷得到創投風投的案例數不勝數。
9月6日,國內領先的DSP芯片及解決方案提供商——青島本原微電子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億元A輪融資,由同創偉業和普華資本聯合領投,深創投、青島科技資本運營平臺高創澳海跟投,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新一代智能融合型DSP芯片的量產及高性能領域DSP芯片的研發。
9月1日,卡奧斯近日宣布完成超10億元B輪融資,由國壽科創基金領投,青樾基金、國盛資本、上海國和投資、洪泰基金、山東新動能基金等知名機構投資人和地方引導基金跟投,老股東同創偉業、投控東海等繼續追投。本輪融資主要用于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能力的持續升級、產品體系的完善及業務拓展。

8月,智慧礦山無人化公司——青島慧拓智能機器有限公司已完成超過2億人民幣的B1輪融資,再創賽道內單筆最大融資紀錄。本輪融資由國新央企運營投資基金領投,中科院自動化所投資平臺中自投資、子今投資、善金資本、日出安盛資本跟投,現有股東賽富投資基金繼續加持,漢能投資擔任財務顧問。
獨角獸企業聚集度是衡量城市產業和資本活躍度的重要維度。從0的突破到“獨角獸之城”,青島的突圍背后同樣離不開雄厚的產業基礎支持和日漸澎湃的資本力量。
2020年,青島有卡奧斯、青島云路、特來電、能鏈集團、聚好看、偉東云教育、日日順供應鏈、杰華生物、少海匯、中加特10家企業入榜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進入2021年,其中一半已經處于上市進程中。多個獨角獸背后都有青島私募基金和國有平臺的股權投資,比如青島全球財富中心公司曾于2019年初參與能鏈集團B輪融資,青島微電子創新中心是歌爾微電子Pre-IPO輪投資的最大戰投方。
正如在清控科創資本董事總經理李振偉所說,近兩年來青島一方面著力培育科技企業上市,一方面加大創投的發展。“這就是在好的土壤里播下好的種子,自然會收獲。”
青島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的幾年間,中國資本市場風起云涌,在推出“科創板審核2.0”后,相繼啟動了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新三板改革并推出精選層、北京證券交易所設立等多項重大改革,直接融資體系對新興產業和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創投風投也迎來嶄新的發展窗口期。
抓住這難得的“黃金期”,青島通過開展萬名企業家資本市場培訓等,力促企業、企業家擁抱資本、善用多層次資本市場。
8月30日,上交所發布消息,青島云路先進材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順利通過科創板上市委審核,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成為青島市科創板“第5股”。
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境內外過會及上市公司12家,更創造了10天內新增4家上市公司的歷史新紀錄。此外,在證監會及交易所排隊等待和在青島證監局輔導的青島企業達32家。
高科技企業成為上市企業的“主角”,離不開創投風投的資本支持和精準孵化,也是青島越來越熟稔運用高質量資本最生動、最鮮活的詮釋。
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及今年上半年新增的上市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據了絕對優勢。7月30日,山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發布《全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名單》,在503戶重點后備企業中,青島企業共有101戶,均是高新技術企業。101家企業中,聚集了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
進入9月以來,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成為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格局。而由此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令人充滿想象。青島在創投風投“高地”一路進階,無疑為專精特新“小巨人”掛牌北交所提供了更多“燃力”。
3、“躍級跳”后的城市之策

實現“躍級跳”之后,青島打造資本之城如何再進階?
《2021中國內地省市創投實力榜》也同樣關注到這個問題,正如報告所說,得益于創投資本向新一線城市轉移的趨勢、深厚的產業基礎,以及優厚的政策吸引,青島的創投實力實現了“躍級跳”。同時,青島與第一梯隊的京滬深及第二梯隊的蘇州、南京、武漢等城市仍存差距。
報告提出,從構成城市創投實力的細分指標看,青島在創投機構實力維度(主要衡量募資水平)排名第10,而在創投機構活躍度(主要衡量投資水平)僅排名第20,兩大維度的不匹配,顯示出了青島的短板。
此外,2019年以來全國創投有所降溫,全國創投募資金額連續兩年下滑,投資金額和案例也有所減少。在行業整體降溫的背景下,各大城市對創投資源的爭奪愈演愈烈,如何在眾多城市中繼續保持領先,也是青島未來面臨的重要考驗。
打造適合創投風投發展的最佳生態圈是青島“躍級跳”之后再進階的城市之策。
這種生態圈,來自于頂層設計、制度完善到具體措施全面謀劃,來自于城市機遇、政策“虹吸”、營商環境的相得益彰。
在2021青島·全球創投風投大會上,青島隆重發布的“青島創投風投十條”2.0版,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扶持力度更大、覆蓋范圍更廣、配套措施更全、支持領域更精準,吸引更多優質私募基金機構來青。
不僅只有令人怦然心動的政策,還有更為廣闊的“錢景”。正如《2021中國內地省市創投實力榜》中所提到的,青島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之都”,發布新興產業規劃,這些都為創投風投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

近日,《青島市“十四五”金融業發展規劃》正式對外發布,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超過100家,私募基金管理規模超過2000億元等成為“十四五”青島金融業孜孜以求的方向。其中特別提到,“十四五”期間,青島圍繞建設全球創投風投中心,發展創投風投,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青島。優化創投風投政策和股權投資服務,大力培育引進頭部創投風投機構,打造高質量資本聚集高地。加強對創新創業的資本支持,以資本的力量吸引優勢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項目加速集聚,實現金融與產業、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
對于一座正在拔節向上的資本之城而言,私募基金產品數量首次挺進全國前十,僅僅一個開始,未來,這樣的“高光時刻”有望成為常態!
作者 | 傅軍 編輯 | 長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