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榮格
你對自己的性格滿意嗎?
不滿意,我很內向,比較缺愛,敏感自卑,跟任何人相處都很累,我要是性格開朗些就好了;
不滿意,我太懦弱了,很討厭自己,看任何事情都很悲觀,好羨慕性格樂觀積極的人;
不滿意,我太強勢了,很容易焦慮,工作上沒有什么合得來的同事,跟家人朋友都沖突不斷,太痛苦了;
……
你覺得你為什么會這樣呢?
“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否定……大概最怕的,是得不到我媽的愛。”
小時候很努力得學習、做家務,但是我媽的注意力好像永遠都在我那個不爭氣的弟弟身上,還總是各種貶低我,說我胖、說我笨,真懷疑我不是她親生的……
“因為我不自信吧,還特愛糾結,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從小就這樣。”
小時候做錯題會被我爸打,用掃把,有時候半夜2點還在罰站,現在想起來還很害怕。我是一路聽我爸的話走過來的,人人都說我很乖,很優秀,只有我知道,自己有多自卑,甚至不知道我究竟想要什么……
“我也不知道,不過我跟我媽挺像的,我倆剛起來,誰都拗不過誰。”
想想有點可怕,就像《都挺好》里的蘇明玉一樣,有一幕是她在警局沖著蘇大強大喊大叫,那一刻,明玉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她最討厭媽媽!這里我非常感同身受!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取決于TA的成長過程和環境,尤其是原生家庭作用最大。
原生家庭不僅養出你的骨血,更塑造出你的個性,影響著人格成長、人際關系、管理情緒的能力等等。
家庭關系融洽、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自信樂觀,敢于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更有安全感;
而從小被父母忽視、指責、甚至打罵的孩子,他們更少感受到快樂,更難找到幸福,長大后往往容易形成「焦慮型依戀」、「回避型依戀」等性格,敏感自卑、不自信,總是討好別人,苛責自己,終其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原生家庭的烙印,讓我們被潛意識控制,無意識中復制父母的關系模式。如果沒有覺察和改變,下一代也同樣逃不出原生家庭的“宿命”。
走出原生家庭陰影
打破性格枷鎖
那么,原生家庭已經改變不了,就只能認命嗎?
資深心理咨詢師林紫說:綠蘿變成牡丹很難,但小綠蘿變成大綠蘿,卻是擋也擋不住的,性格也一樣,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改變,叫成長。
原生家庭是我們人生的起點,但絕不是終點。成年后的我們,是可以通過覺察「人格」模式、重建關系等走出迷局的。
想要修復原生家庭帶來的性格不足,我們先要全面認識自己的性格,接納其中的不完美,然后有意識得去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突破自我的人格局限,發展自己,重建自己。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