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擁有169艘漁船從事遠洋捕撈作業,航跡遍布三大洋,奮力打造全國一流的“遠洋漁業生產基地”——
青島漁船“撈”遍全球
近日,一艘滿載1000噸魷魚的青島遠洋捕撈運輸船從西南大西洋返航,這批魷魚一上岸就被搶購一空。
進入開海季,新鮮海貨豐富了市民餐桌。青島市民餐桌上的海鮮除了近海捕撈的,還有一部分來源于遠洋捕撈。由于近海漁業資源日益匱乏,整個漁業產業發展的方向已經由近海轉向陸地和深遠海。如今青島已有169艘漁船從事遠洋捕撈作業,每年可捕撈約14萬噸深海海產品。

船員在裝卸遠洋捕撈的海產品
大漁船航跡遍布三大洋
深海美味“游”上餐桌
“一條小舢板,一位老船長,出海兜一圈,歸來魚滿艙”,這種場景已成為消逝的過往。如今近海漁業資源匱乏,對于祖祖輩輩把大海當作糧倉的漁民來說,遠洋漁業成為一條新出路。
初秋時節,威海國家級遠洋漁業基地,一艘艘大型遠洋運輸船停靠碼頭,理貨員們踏上甲板,忙著卸下新鮮捕撈的海產品,成噸成噸來自阿根廷海域的魷魚、西非海域的金槍魚,被大型吊機吊至貨車上運送到冷庫中,并將很快“游”上全國市民的餐桌……這些從遙遠深海中捕撈的海產品,不少來自青島的遠洋漁船。
“在北太平洋海域,晚上我用燈光一照,密密麻麻的鱈魚沖燈光圍攏過來,場面很驚人,這是一片真正的‘海上糧倉’。”53歲的“漁民”劉玉狀談起遠洋捕撈經歷仍難掩興奮。劉玉狀是青島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作為青島遠洋漁業的龍頭型企業之一,該企業擁有10艘大型遠洋漁船、600多名船員,在國內居于前列,從2014年開始遠赴西南大西洋海域作業,如今年捕撈量達6萬噸,產品遠銷日韓、歐美等。“我30年前剛工作時,整個山東的遠洋漁船都很少,產量更是少得可憐。”提起青島遠洋漁業近年來的跨越式發展,劉玉狀仍頗為感慨。
劉玉狀見證了青島遠洋漁業的快速發展過程。青島是我國遠洋漁業早期開拓者之一,30多年前,青島捕撈船到了西非岡比亞海域撒下了我省遠洋捕撈第一網,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種好勢頭一直持續到1995年,由于近海漁業資源日益匱乏,國內不少漁業公司轉型進軍遠洋漁業,青島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跟上,差距也越來越大。
進入21世紀,青島遠洋漁業迎來高速成長期。2012年,青島出臺了《關于加快遠洋漁業發展的意見》,并配套制定了《遠洋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14年又出臺《關于加快建設藍色糧倉的實施意見》,確定了打造全國一流的“遠洋漁業生產基地”的目標。
遠洋漁業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通過資源整合、產業化經營,呈現出龍頭企業帶動、規模化發展的態勢,涌現出中魯遠洋漁業、青島遠洋漁業、魯海豐、青島浩洋漁業等一批擁有產、供、銷、運、加工完善產業鏈的遠洋漁業龍頭企業,在國際遠洋漁業市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2013年前,青島僅有1家遠洋漁業企業、10艘遠洋漁船,年產量僅3000噸,產值1.2億元。經過8年發展,如今全市已注冊遠洋漁業企業31家,已經擁有作業門類齊全的遠洋捕撈漁船和遠洋冷凍運輸輔助漁船169艘,年捕撈量達14萬噸,產值19億元。”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洋漁業處副處長王亞楠介紹,11家遠洋漁業企業還與10個國家建立了合作項目,共同開發漁場,遠洋漁業作業區域實現除北冰洋以外的其他大洋全覆蓋。
大而不強、多而不精
產業亟需轉型升級
2019年,一條278公斤重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以2110萬元天價成交,這抵上一艘中小型遠洋漁船的造價。巨大的收益背后,考量的卻是造船、捕撈、人才、超低溫儲藏、運輸、銷售等綜合實力。
記者了解到,要想捕獲一條金槍魚,要有捕撈金槍魚的配額,還要配備大馬力遠洋船只、衛星通訊設備、聲吶與溫度儀等。金槍魚從離水到宰殺、清理干凈,必須在30分鐘之內進入-60℃的冷庫,而且運輸過程必須在-60℃的冷鏈狀態下。只有具備這樣的實力,才敢遠赴重洋捕撈金槍魚。這還只是第一步,作為高價值魚類的代表,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超低溫金槍魚定價權就一直被日本市場壟斷,國內漁業企業雖然捕撈量不少,但賺得都是“辛苦錢”。作為國內金槍魚捕撈的主力軍之一,位于青島的中魯遠洋漁業年捕撈金槍魚達4萬噸以上,產品在日韓、歐美成為“搶手貨”,但由于長期沒有定價權,利潤大頭都被國外企業賺走。
此外,人才匱乏也嚴重困擾著青島遠洋捕撈業的發展。海洋捕撈被稱為世界上“最艱苦、最危險”的行業,行業在吸引、集聚人才方面困難重重。而遠洋漁業的快速發展讓船員需求大增,招工難現象日益突出,高級人才十分缺乏。“工作辛苦、工資沒有競爭力,招人難是我們最頭疼的問題。” 青島浩洋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曲建明告訴記者,凌晨3點起床準備下網撈魚,直到傍晚6點日落西山,這是船員們的工作常態,但比勞累更難熬的是寂寞。一開始,來自天南海北的船員們會聊聊各自的故事,聚在一起打牌或者其他消遣,但隨著時間一天天消磨,船員們的生活陷入無聊,家里母雞下雙黃蛋的故事都能講好幾遍,初識的相談甚歡變成面面相覷,經常望著大海發呆。在遍布各大洋的遠洋漁船上,類似的生活狀態是消磨時間的常態。
新冠肺炎疫情也給青島遠洋漁業帶來不小的沖擊。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青島遠洋魚類產品被海外客戶通知撤單、延期收貨的情況非常普遍,國內市場由于消費習慣等諸多因素影響,未能將缺口補上,一時間效益下滑明顯。青島多家遠洋漁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海外訂單下降一半以上,銷量大幅下滑,不少企業面臨虧損。
“伴隨著青島遠洋漁業壯大的同時,也出現了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的問題,存在產業鏈建設滯后、龍頭帶動效應較弱、人才短缺等困難。”青島市遠洋漁業協會秘書長于新艷表示,發展遠洋漁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實力企業、龍頭企業的帶動,要有資源調查船、遠洋捕撈船、冷藏加工運輸船和輔助船等裝備體系,還要有產前、產中和產后的配套服務,大批遠洋漁業人才也必不可少。
補齊短板
青島遠洋漁業期待“彎道超車”
雖然青島遠洋漁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遠洋漁業發達的浙江舟山、福建福州、山東煙臺威海相比,青島的遠洋漁業無論是公司規模、漁船數量還是發展質量,都有一定差距。正因為清醒地洞悉了行業面臨的困局、短板,青島的企業、相關部門千方百計想辦法、一心一意尋突破。
以中魯遠洋漁業為例,在國內,企業不斷加強自有基地建設,優化產品結構,提升資產規模質量和產品附加價值,同時創新經營模式,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在國際上,通過海外項目建設,積極參與到全球漁業資源再分配和國際市場競爭中去。提及未來,中魯遠洋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為導向,采取“全產業鏈發展”的戰略模式,做好資源優化布局和轉型升級大文章的同時,發揮國有龍頭企業職能,帶動引領產業發展,積極推動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打造藍色發展引擎。
王亞楠介紹,青島市將積極穩妥推進遠洋漁業發展,不斷提升遠洋漁業服務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以西非、南太、南美等為重點,開發海外養殖、捕撈、加工、經貿等領域,建設一批集精深加工、流通貿易、后勤補給、漁船維修為一體的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完善生產配套設施,提高保障服務能力。此外,將加快推進中國北方(青島)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打造遠洋漁業綜合服務基地。鼓勵國內外遠洋漁船在我市港口停靠、國內外優質漁獲物在基地交易,推動水產品冷鏈物流與養殖、捕撈、加工融合發展。還將在人才培養,拓展產業集群化發展等方面繼續發力。
揚帆遠洋,青島底氣深厚。于新艷分析稱,海洋經濟是青島的底色和底氣,發展遠洋漁業則是激活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之一;青島海洋科研實力雄厚,擁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多家國內一流的科教機構和數量龐大的海洋科技人員;青島在漁業船舶設備建造、基地設施建設、水產品加工冷藏、人才培養等方面積累了一定基礎和經驗……這些都為青島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底氣。(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