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外貿業態格局里,對韓跨境電商是一匹驚艷的“黑馬”。
數據顯示,2020年,威海對韓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14.6%,出口額占全國的31.7%。跨境電商這一新業態,以其沉甸甸的分量,成為威海做好深耕日韓文章的關鍵一環。
異軍突起絕非偶然。變化背后,威海采取了什么行動,又如何保持住迅猛增勢?
抓住物流“生命線”,打造東北亞跨境電商樞紐
站在山東看威海,地處半島最東端,難免存在陸路交通末梢短板。但立足東北亞,則別是一番光景——這座城市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西通歐亞、東聯日韓的關鍵節點上。
作為我國距離韓國最近的城市,多年來,威海累計開通了9條往返仁川、平澤、群山等韓國港口的海上航線,班輪抵韓最快只需10個小時,威海口岸成為兩國間海上運輸時間最短、航線密度最大、運輸成本最低的“三最”口岸。

這一條條海上航線,既是威海發展跨境電商產業的重要依托,也是國內部分地區對韓跨境電商發展的“生命線”。
經威海出口至韓國的產品,以服裝、船舶及船段、水海產品等為主,空運性價比遠不如海運。隨著跨境電商迎來發展風口,“海運成本,空運速度”的對韓海上物流,贏來順豐、泛韓物流等國內外物流企業的青睞。
威海把物流通道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在東北亞的地圖上鋪開藍圖:依托“四港聯動”,開拓中—韓海運、中—韓—日多式聯運、威海—仁川—歐美跨境電商“三大物流通道”,強化在東北亞的門戶樞紐作用。

一筆落下,激蕩起跨境電商發展的強勁脈搏。
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相關負責人提出“兩個支持”,支持地方探索跨境電商發展路徑辦出特色,全力支持山東威海綜試區與韓國仁川探索“四港聯動”。威海與順豐國際攜手,開通全國首條對韓海運電商專遞,為兩國跨境電商企業提供了中國國內至韓國仁川等主要港口雙向直航的海運物流服務。
眼下,威海充分發揮“四港聯動”和跨境電商政策疊加優勢,加快推進中韓整車運輸業務試運行、韓中歐快線建設等工作,打造東北亞跨境電商樞紐城市。行動背后,帶來了亮眼的數據,今年前8個月,全市對韓進出口總額367.9億元,同比增長36.9%。
完善跨境電商生態圈,吸引各方要素加速匯聚威海
9月11日,第三屆中韓(威海)跨境電商大會上,8個跨境電商項目集中簽約。這批項目落地范圍涉及威海4個區市,種類涵蓋總部平臺、供應倉儲等多類型。韓國中小企業支援中心首席代表金相九說:“我對兩地跨境電商的發展更有信心了!”
金相九的信心,源于簽約項目體現出的明確思路。不論是建設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物流分撥中心,還是打造面向日韓的跨境電商集散中心,都指向同一個目標——營造更加完善的跨境電商生態圈。

隨著跨境電商生態圈各類要素不斷集聚,如何把握機遇,讓對韓跨境電商由異軍突起的“黑馬”成長為后勁充足的“千里馬”?優質的發展環境必不可少。企業、資本、人才、物流等要素一應俱全,跨境電商發展才能更加如魚得水。
“近年來,企業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中心倉、海外倉少,產品周轉不便等方面。我們研究后認為,只有業務量上來了,才能吸引更多物流企業入駐威海,打破這一‘死循環’。”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說。
怎么才能吸引更多業務往來?
一方面,要讓跨境電商企業體驗更加便利。威海組織海關、稅務、外匯、市場監管等部門,建設便捷的跨境物流、規范的出口退稅、優質的通關環境,按下了跨境電商業務多元化開展的“快進鍵”。
另一方面,要對重點項目“一事一議”給予支持。威海正推動各區市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設立跨境電商進出口、公共海外倉、跨境電商綜合服務等領域的資金靶向目標,激活全市觸網跨境電商活力。

再者,多渠道多途徑推介招商。威海正持續跟蹤阿里巴巴、京東等中韓電商頭部企業,推動電子商務、支付、物流、移動應用等領域的深化合作,同時對外開展跨境電商招商營銷,強化對韓跨境電商優勢。
……
一系列舉措的推出,使各方要素更加暢通地涌向威海。眼下,越來越多的國內城市借助威海口岸開展對韓業務,部分對韓跨境電商企業和電商平臺也將分撥倉遷移至威海。
“我們將努力抓住RCEP協定簽署、跨境電商政策出臺等機遇,推動快遞、金融等行業健康發展,持續完善電商發展生態圈,為做好深耕日韓文章提供新的動力。”威海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手記
用“生態圈”的思維謀劃工作
威海對韓跨境電商的迅速發展,并非僅僅得益于某一個平臺、某一個項目,而是政策、物流、資金、平臺等多方面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像植物生長需要土壤、空氣、陽光等,只有營造出良好的“生態圈”,各類植物才能“開花結果”。
“生態圈”的建設需要統籌推進,這其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跨境電商訂單多起來自然會吸引企業入駐,進一步則能形成“抱團效應”。要素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找到重點問題,將其一抓到底,自然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僅是對韓跨境電商工作,今年威海提出需要高度關注、著力解決的24個重點問題,都并非孤立存在。比如人才和勞動力缺乏,離開人才生活成長的平臺空談招引,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再比如招商引資,拋開當地實際一味地招大引強,落地的項目未必能健康發展。面對每一個問題,我們都可以用“生態圈”的思維剖析癥結,找到突破問題的關鍵所在,帶動各項工作全面提升。(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初佳倫 通訊員 姜琳/文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