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力爭培育各級工匠500名;圍繞50個全市重點工程開展勞動技能競賽;改造升級工人文化宮,打造職工文化新客廳
凝聚起建功青島的強大工人力量
8月31日晚,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這個勇于攻堅克難、矢志科技報國的技術工人團隊,為閃耀島城的璀璨工匠群星新添了一份光彩。
打造“工匠之城”,助力青島打造中國北方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基地,推動膠東經濟圈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需要凝聚全市產業工人的力量,以隊伍建設改革為突破點,通過平臺賦能,提升產業工人的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豐富區域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
當下,在青島市總工會的動員和號召下,各級工會組織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燃燒激情,大干百天,奮勇爭先”活動,全市工人隊伍正擰成“一股繩”,為青島市建設活力之城、和諧之城、時尚之城釋放激情和力量。
試點改革,打造產業工人人才梯隊
近日,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郭銳、周勇雙雙獲聘高級工程師,成為中車青島四方公司技師與工程師“雙師制”改革的首批獲聘者。
“為更好地打造產業工人人才梯隊,公司推出‘雙師制’,同時為做出特殊貢獻的技能人員設立‘杰出技能獎’,每年度從技術開發費中劃撥300萬元作為技能人員改善創新專項資金,鼓勵有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的產業工人,這讓我們更受尊重,也更有拼搏勁頭。”在生產車間,郭銳告訴記者。
為打造“工匠之城”,青島市建立運行部門協同聯動機制,以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和平臺思維,不斷推進產改工作流程再造,并在區(市)、功能區、企業確定66個單位進行全面或項目試點,從技能人才評價激勵、打通職工職業發展通道、創建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職工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全市各部門、各區市(功能區)、企業積極響應,在全面試點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中車青島四方,以郭銳領銜的火車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攻關課題獲獎492項,先進操作法獲獎43項,獲國家授權專利56項,解決技術難題650余項,累計創造效益6000多萬元,并培養出寧允展、劉建樹等工匠人才梯隊;青島港職工苦練絕活傳承振超效率,“連鋼創新團隊”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雙星集團結合所有制改革建立職工中長期激勵機制,國風藥業打造雁式團隊,實現轉崗打通、薪酬打通……
這些鮮活的產改實踐,為青島市打造工匠之城和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奠定了堅實的高技能人才基礎。目前青島市選樹“青島工匠”40名、“青島大工匠”10名,郭磊、管延安被評為“齊魯大工匠”,新建了勞模創新工作室20家、總數達到155家。“青島將持續深入實施‘青島工匠’建設工程,探索與高等院校聯合建立‘青島工匠學院’,研究探索青島工匠之城評價體系,命名一批青島(大)工匠,力爭培育各級工匠500名。”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彭建國表示。
激發活力,打造產業工人建功舞臺
持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搭建起產業工人的人才梯隊,同樣要給產業工人們燃燒激情、建功青島的競技場和舞臺。
7月23日,市總工會以“共商共建·攜手筑夢”為主題的2020年度青島工會集體協商競賽初賽火熱開場。14支代表隊、56名選手圍繞工資漲幅、女職工勞動保護、裁員降薪等與職工權益密切相關的議題進行模擬協商。賽事考查的不僅是選手們對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掌握、協商技巧的運用,更是對處理勞動關系矛盾的綜合能力的檢驗。“參賽不僅是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更是對我們階段性學習成果的展示。當然,我們更希望將這些學習到的專業技能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發揮集體協商在職工權益維護方面的積極作用,助力青島的和諧發展。”參賽選手表示。
圍繞全市發起的15個攻勢和建設中國北方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基地的目標,青島市總工會積極組織重點工程、創新創業、行業技能等領域的勞動競賽,充分發揮產業工人的力量和智慧,燃燒激情、建功青島。
目前,在機場地鐵港口、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際院士港、金融財富中心建設等50個全市重點工程,市總工會積極組織開展勞動競賽項目,同時,圍繞技術革新、難點攻關、發明創造等,組織全市50多萬人次參與創新創業勞動競賽,并在上合示范區、青島港、銀行稅務系統等開展了30項區域性行業性競賽。
圍繞“15個攻勢”,市總工會主動聯合發改、人社等十余個部門,發起市級“十強”產業、重點工程創先爭優勞動競賽,其中重點項目、重點工程總投資額共計456.4億元,各級工會共籌集1200余萬元用于獎勵和保障勞動競賽。同時,結合創新創業培訓、勞模工匠評選等內容,不斷向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延伸,努力為青島打造“工匠之城”、建設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培養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
在談項目比簽約、簽約項目比開工、在建項目比進度、完工項目比達產,產業工人的建功熱情成為助力全市“雙招雙引”取得新突破的內生動力源,為加快推動青島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心劑”。
做優服務,打造嶄新“職工文化客廳”
9月6日一大早,位于四流南路的青島市勞動廣場上歡聲笑語不斷。和老朋友們相約在這里跳廣場舞、觀看文化宮文藝演出,已經成為市北市民李秀敏每周日程表上的固定計劃。“場地好、活動多,還有工會志愿者們在這里定期開展便民服務,有趣又有益,這里已經成為我和老朋友們的‘根據地’。”李秀敏高興地告訴記者。
在距離勞動廣場一路之隔的青島市工人文化宮的職工賦能中心,西海岸新區“工匠”馬春華正聚精會神上課。新冠肺炎疫情突發所產生的單位勞動關系、家庭關系問題,如何及時合理調適?在專業授課老師的講解中,處理技巧和方法逐漸明晰,也讓馬春華越來越喜歡工人文化宮這個“大本營”。
為更好地豐富職工文化、提升工人職業技能,青島市總工會投入2億余元、歷時3年重新改造市工人文化宮矩陣,智能化設備、一體化培訓、一站式服務……目前,1個市級和6個區市級工人文化宮正“煥發新顏”,培訓教室天天有活動,勞動廣場周周有演出,工人文化宮正活躍成為助力職工建功立業、豐富職工群眾文化生活的嶄新“職工文化客廳”。
“為打破文化宮場館陳舊、設施老化、服務能力不足的困境,市總工會立下軍令狀,突破一個又一個涉及土地、資產、編制等歷史遺留難題的山頭,攻堅克難,成功完成文化宮提升改造。”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改造后的文化宮進一步拓展文體活動、素質提升、關愛服務、精神提升“四大陣地”,并在功能上實現了服務升級。“新投入使用的文化宮,更加強調公共化、智慧化、專業化,將工人文化宮納入政府公共文化事業總體規劃,落實了公共文化保障政策,同時投入360萬元完成全市工人文化宮與全市150萬職工實名認證的‘齊魯工惠’APP聯動,實現職工服務的全時、全息。”彭建國表示,市總工會還充分運用專業化、市場化思維,試點引進文化服務企業,探索宮企聯合、宮校聯合,打造專業化運營增強服務實效的創新路徑。(青報全媒體記者 任曉萌)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