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八大重點功能區首發“半年報”
“四上”企業數占全市20.5%,營收占比為32.5%
上半年全市八大重點功能區“業績”
共1861戶“四上”企業,占全市“四上”企業數量比重為20.5%
重點功能區“四上”企業營業收入占全市“四上”企業比重為32.5%
主導產業涉及企業共614戶,占功能區“四上”企業比重為三分之一
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項目419個,同比增長14.2%
億元以上項目共253個,同比增長9.5%,高于全市4.3個百分點
有研發費用的企業共367戶,占全市有研發費用企業戶數比重為6.7%
4個功能區產業集聚度超過50%,3個功能區產業集聚度同比提升
近期,我市首份重點功能區統計“半年報”出爐。統計顯示,“四上”企業是功能區發展的“排頭兵”,上半年全市八大重點功能區共1861戶“四上”企業,占全市“四上”企業數量比重為20.5%;重點功能區“四上”企業營業收入占全市“四上”企業比重為32.5%。
對標改革發展需要,跳出統計看問題。市統計局在《青島市功能區統計監測制度》指標設計時,針對國內功能區發展中常見的六大問題,逐一梳理,指標體系從多維度量化青島功能區經濟發展成效,提供科學決策的參考,服務全市功能區綜合考核。
完成億元以上項目253個,同比增長9.5%
針對“功能定位不準”問題,統計主導產業反映主責主業發展情況。根據功能定位、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全市對各功能區規劃了1-3個主導產業,涉及國際貿易、現代物流、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現代海洋、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及關聯產業、現代金融和現代旅游等11個主導產業。明確主導產業范圍,形成主導產業行業代碼庫。
上半年全市重點功能區主導產業涉及企業共614戶,占功能區“四上”企業比重為三分之一,服務功能區發展聚焦主責主業,促進產業發展加快集群化、高端化。
針對“綜合實力不強”問題,設計多角度復合型指標反映發展成效。對標高質量發展,《制度》重點統計監測“畝均增加值”“畝均四上企業稅收”“四上企業利潤”“畝均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等指標,全方位量化功能區綜合實力發展情況。推動功能區亮出主導產業“名牌”、“四上”企業 “底牌”,重大項目“招牌”,服務功能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成為匯聚各類高端創新要素的“強磁場”。
針對“開放水平不高”問題,瞄準項目與人才反映“雙招雙引”力度。功能區是全市“雙招雙引”主陣地,《制度》強化招商引資等投資指標的統計監測,既看重投資項目數量,更注重投資結構,提升投資質量。設計“畝均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畝均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增速”等指標反映綜合性投資質量;凸顯“億元以上項目”數量和投資額等指標體現重點項目和龍頭企業的招引力度。
上半年全市重點功能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項目419個,同比增長14.2%。其中,億元以上項目共253個,同比增長9.5%,高于全市4.3個百分點。《制度》設計“四上企業從業人員”“高技術產業企業從業人員”“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從業人員”“四上企業研發經費”等相關指標,引導功能區發展注重招才引智,牢牢抓住人才、技術和資金等經濟發展生命線,助推功能區深化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金融鏈、價值鏈深度融合,服務全市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開放水平。
4個功能區產業集聚度超過50%
針對“質量效益不優”問題,強化效益指標監測反映發展質量。《制度》重點統計監測“畝均效益”“主導產業聚集度”“產業貢獻度”“萬元營業收入研發投入”等方面,突出體現功能區發展質量效益、創新能力、產業水平等。協助各功能區找準發力點與突破點,堅持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注重發展成果、淡化過程,注重“功勞”、淡化“苦勞”,注重增長率和貢獻度,服務功能區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打造青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
針對“創新能力不足”問題,監測科技創新指標反映創新水平。科技創新是功能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制度》設計“高技術產業企業數量”“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量”“高技術產業企業研發經費”“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研發經費”“萬元營業收入研發費用”等指標反映創新水平。發揮統計作用,把脈行業創新,反映高技術轉化聚集程度,服務科技轉化平臺建設。
上半年全市重點功能區有研發費用的企業共367戶,占全市有研發費用企業戶數比重為6.7%,重點功能區萬元營業收入研發費用普遍呈現增長態勢,5個功能區增速高于全市“四上”企業研發費用增速。
針對“產業水平不高”問題,突出產業指標監測反映產業水平。主導產業是功能區發展的內核與關鍵,服務各功能區打造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制度》設計“產業聚集度”“主導產業營業收入”“主導產業營業收入占功能區的比重”等指標,反映功能區主導產業發展程度。
上半年全市重點功能區中4個功能區產業集聚度超過50%,3個功能區產業集聚度同比提升,產業集聚度提升反映了我市重點功能區生產力空間布局不斷優化。(青報全媒體記者 劉蘭星)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