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9月16日6版
部分公共綠地后期維護管理不到位,公園綠地被車輛長期碾壓,路旁綠化帶被踩踏……
公共綠地:有的踩出路,有的種上菜

部分城市綠地后期維護、管理沒有跟上建設的步伐,公園綠地被占用,路旁的綠化帶被踩踏,河岸綠地臟亂差……這些問題給城市的綠色空間留下了“傷疤”,也降低了城市的宜居指數。
“城市公共綠地的增量固然重要,但三分建、七分管,建只是基礎,管才是關鍵。”一位市民談了他的看法,青島的城市景色宜人,新建的公共綠地增強了城市活力。他希望相關部門留心城市公共綠地管理的細節,以“辛苦指數”換城市環境的“宜居指數”,讓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更深入、更持久。
問題1:
公園綠地:
車輛亂穿行,軋出黃泥坑
“建好的公園綠地是家門口的‘詩與遠方’。遺憾的是,有些市民踐踏了這份美麗。而且,他們的不文明行為并沒有被管理部門及時制止……”一位市民吐槽說,“城市里的公園綠地剛建時美如畫,幾年之后就走樣,這種建管不銜接的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最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接收的留言中,有反映即墨區棗杭公園、城陽區景平路東側草地存在市民損壞綠地、管理又不到位的問題。
“即墨區棗杭公園建成后,因疏于管理,社會車輛可以在公園綠地上隨意行駛,原本長滿青草的綠地被碾壓成坑洼不平的泥坑路。”有市民投訴。9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青威路、惠欣路路口西南側的棗杭公園探訪。這個占地200多畝的休閑公園建成于2017年,融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公園西側建有停車場、羽毛球場、足球場、健身廣場等設施,大片休閑草坪與樹林相連,不少市民前來散步、健身。然而,一些穿梭在樹林、綠地中的私家車打破了公園的悠閑與寧靜。
在公園東側的一片林地內,樹下的草叢中鋪設了多條石階小路,供市民在林間漫步。此時,兩輛私家車從林地東側駛入,車輪軋著石階路和綠地在樹林間穿行,遇到樹木間距較寬的位置,車輛就直接從樹木中間的草地上駛過,在林中散步的市民紛紛躲避。
記者沿車輛駛來的方向走出林地發現,公園東側入口呈開放狀態,社會車輛可以從此處隨意進出公園。入口與林地之間的大片草地被軋出一條六七米寬的土路,土路上有深約20厘米的泥坑。在土路附近,多輛私家車隨意停放在草地上。

·即墨區棗杭公園綠地被車輛軋成泥坑。
城陽區景平路東側的草地也成了免費停車場。記者在現場看到,景平路東側路沿石較低,一些車主直接將車開進了草地,大片草地被車輛長期碾壓后,已經面目全非。在景平路、湘潭路路口北側,兩輛私家車在松樹間“插空”停放。松樹下,原本綠意盎然的草地已寸草不生,露出光禿禿的黃土。此外,綠化帶還被“僵尸車”當成長期停車位,其中一輛面包車的車身布滿塵土,左后車輪癟了,顯然已經很久沒有移動過。


“某些車主停車圖自己方便,隨意破壞綠化帶里的植物,讓人氣憤。”一名市民表示,希望相關部門不僅要及時修補被破壞的綠地,還要加強巡查,對毀綠行為依法處罰,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問題2:
沿河綠道:
撂荒長雜草,毀綠種蔬菜
城陽區的愛民河和即墨區的龍泉河是政府近年來投資打造的景觀河,如今,沿河綠道的景觀效果卻被居民吐槽:“景色已不如從前。”


根據投訴人提供的線索,記者實地探訪愛民河看到,在和陽路河段,河岸兩側綠化錯落有致,健身步道干凈整潔,許多人在這里休閑游玩。當記者沿著愛民河來到環城北路與黑龍江北路之間的河段時發現,雜草瘋長,已有一人多高,草叢中還隱藏著塑料餐盒、食品包裝袋、煙蒂等垃圾,與周圍精心設計的河道景觀格格不入。由于無人維護,原本兼具跑步和騎行功能的健身步道,此時被雜草占據了一半,記者從旁邊經過時,蚊蟲紛紛從草叢中飛起。

“沿河綠道剛建好時,住在周邊的居民特別高興,感覺家門口多了一處遛彎兒的地方。現在,這里雜草叢生且滋生蚊蠅,居民們都不愿意來了。”居民龐女士告訴記者,“管理跟不上,景色大不如前。河邊的樹木被移走后也沒有及時補種,挖出的土長期堆放在木棧道上,綠化帶留下了一個明顯的大坑。”
“我們這里的河岸綠道被改成了菜園子,也沒人管。”即墨區潮海街道龍泉河社區有居民致電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記者實地探訪時看到,這段龍泉河邊設置了一條四米多寬的綠化帶,但有人將綠化帶開辟為菜園子。在龍泉河社區北關警務室西側的綠化帶內,社區道路與綠化帶之間的白色護欄被拆除,綠化帶灌木叢出現一個一米多寬的缺口。從缺口進入綠化帶,記者發現綠地被人種上了絲瓜、蕓豆等蔬菜,綠化帶內側的地面被踩成了土路,周邊散落著廢舊塑料袋等雜物。
問題3:
道路綠化帶:
過路走“捷徑”,踩出“人行道”
近日,王先生致電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對部分市民過路亂踩綠化帶的行為表示憤慨:“部分過路的市民為了圖一時方便,踩踏綠化帶走‘捷徑’,綠化帶被越踩越禿,‘小路’也越踩越多。”
市南區文登路部分路段的綠化帶被踩踏是王先生投訴的問題之一。記者實地探訪時看到,文登路與匯泉廣場西北角之間有一片被灌木圍起來的草坪,有些市民徑直從灌木缺口處橫穿草坪,在草坪上踩出了一條土路。記者注意到,匯泉廣場周圍臨近公交站的綠化帶均有踩踏的痕跡,匯泉廣場公交站后的綠化帶甚至被行人踩出了“人字形”道路。
王先生還反映了市北區開平路(重慶南路到黑龍江南路段)路中央綠化帶被踩踏的問題。該段路長約1.3公里,為雙向六車道,路中央有寬約5米的綠化帶。記者在現場看到,綠化帶被踩出了寬約2米的“人行道”,一位老人突然從中走出,多輛車緊急減速避讓,險些發生連環追尾。

綠化帶里踩出一條人行道。
破損的綠化帶內被墊了地磚。
記者沿著開平路向東前行發現,長約1.3公里的綠化帶內有24條類似的“人行道”。在天怡景園小區門口,路中央綠化帶被踩出3條“羊腸小道”,其中一條寬約2米的土路上被人覆蓋了綠色的密目網,但因為被長期踩踏,密目網破損嚴重。

·一男孩騎著自行車橫穿綠化帶。
即墨區棗杭公園東側的惠欣路同樣存在綠化帶被踩出“小路”的問題。記者看到,人行道與公園之間原本有一條六七米寬的綠化帶,周邊居民為圖方便,長期踩踏綠化帶進出公園。綠化帶和公園綠地被踩踏出一條近1米寬、30多米長的土路,綠化帶內的不銹鋼護欄也被踩斷了。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力避“公地悲劇”發生
山頭公園、口袋公園、小微綠地……這些綠色空間為城市生活增添了休閑與愜意,然而,破壞、占用等行為卻給城市里的綠色空間留下了“傷疤”。
公共綠地通常被人視為“公地”,不當占有、使用、破壞的行為大概率不會被嚴懲和索賠,以致于此類毀綠行為變得習以為常,甚至被紛紛效仿。公共綠地成了“唐僧肉”——個別人用作停車場、快速通道和“開心農場”。破壞、修復、再破壞,政府財政頻頻為這些“破壞行為”兜底、買單。
如何增強外來監管和干預,讓“破窗效應”不再一次次上演?如何破解維管難題,讓公共綠地不再是人人可吃的“唐僧肉”?
深圳的一種探索可資借鑒。城市管理執法人員依據當地的綠化條例,根據占用或者損毀綠地面積,對在公共綠地上亂停車的行為施以重罰,一名車主在公共綠化帶停車3個小時被罰款3230元,一名車主因違法將貨車停在路邊綠化帶上被罰款1.5萬元。此后,上海、蘇州等地也相繼打出“重拳”。
城市公共綠地不是法外之地,業內人士和專家建議,我市不妨借鑒外地做法,將處罰不再限于批評教育和口頭警告,而是將“零容忍”落實到行動上,發現一起、處理一起,通過廣而告之形成震懾,讓城市的綠化成果不再被“侵蝕”。
暢通部門溝通渠道、完善部門聯動機制也是解題之法。厘清權責邊界,確保公共綠地管護無盲區、無死角;多部門聯動,讓實時巡查制度化、聯合執法常態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定期回頭看。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問題由小變大,終止破壞、修復、再破壞的惡性循環,從而鞏固城市的綠化覆蓋率,讓群眾分享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