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9月14日7版
空中,信號燈不亮,標識牌被遮擋;地上,標線不清,減速帶破損失效……
交通設施:硬件缺損,“進退失據”

交通設施,是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的必備硬件,也是展示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載體。在本報輿論監督熱線、“直通12345”的留言中,部分交通設施問題讓市民出行無規可遵、無據可依。
“出門遵守交通規則是基本常識,而規則來源于道路上無處不在的設施。一些交通設施設置不規范或者失修,給市民出行帶來不便。”一位市民接受采訪時表示,“交通設施是交通規則的外在表現,代表的是必須嚴格遵循的制度和權威。希望相關部門進一步細化管理,讓交通規則這一‘硬杠杠’發揮規范交通出行、減少安全隱患的作用。”
問題1:
斑馬線:
施劃正對花壇
標線褪色模糊


■市南區太平路、郯城路路口,斑馬線的一頭正對著花壇。
道路標線是道路基礎設施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畫”在地上的交通規則。近日,我市部分道路標線施劃不合理、褪色模糊等問題是本報輿論監督熱線、“直通12345”的投訴熱點之一。
“棧橋風景區是著名的旅游景點,太平路上一條斑馬線的一頭竟然正對著花壇,讓人匪夷所思。”市民戴先生反映。9月9日,記者前往棧橋附近探訪,戴先生所說的斑馬線位于太平路、郯城路路口西側,路口南側靠海的位置就是棧橋海水浴場。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段太平路的南側人行道高出車行道一米左右,為了方便行人過馬路,有關部門在這段人行道上設置了三處臺階,其中一處臺階對著太平路、郯城路路口。正如戴先生反映的那樣,太平路、郯城路路口西側的斑馬線沒有對接臺階,反而指向了臺階西側的花壇。行人過馬路時不能沿著斑馬線直行,只能拐彎上臺階。
太平路、郯城路路口距離青島站不遠,在此過馬路的市民、游客不少,對于人行橫道的走向,不少人感覺不規范。戴先生告訴記者,針對斑馬線正對花壇的問題,他曾經聯系過有關部門,問題卻遲遲沒有得到解決。“投訴后,我接到過反饋電話。電話中,工作人員表示將向上級反映此問題,但事情一直沒有解決。”戴先生說。
記者在青島火車站周邊轉了轉發現,中山路、湖北路路口和中山路、廣西路路口還存在斑馬線褪色模糊的問題。
平度市勝利路88號附近斑馬線褪色模糊的問題也被市民投訴。記者在現場看到,位于道路中間位置的人行橫道標線幾乎被磨損干凈。“由于日曬雨淋、長期碾壓,這條路的斑馬線磨得看不清了,過往車輛看不到標線,通過時不會減速,行人看不到標線就直接橫穿馬路。希望有關部門實地查看,盡快重新施劃人行橫道標線,確保交通安全。”市民潘女士說。
問題2:
減速帶:
破損多年未修
汽車疾馳而過

■嶗山區海大路與新源路路口周邊的減速帶破損、缺失,部分位置冒出了固定螺絲。

學校、景點、居民區周邊道路設置減速帶,以便機動車主動降低車速,保證行人和非機動車的安全。有網友通過“直通12345”平臺反映,嶗山區海大路與新源路路口周邊有5條減速帶破損缺失,過路的機動車疾馳而過,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看到,4條減速帶位于海大路上,另一條位于新源路北側(近海大路)。5條減速帶無一完好,個別減速帶只剩下不足一半的寬度。“私家車、大貨車疾馳而過,根本不減速。”一位學生說,他居住在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南區,每天穿過海大路去上課,雖有信號燈控制車輛,但高速行駛的車輛依然讓他心有余悸。

海大路北側是中國海洋大學的教學區,南側是部分學生的宿舍區。記者看到,海大路的4條減速帶可讓機動車在校門和宿舍區門前形成長十米的“減速區”,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過馬路時的安全。“這些減速帶破損好幾年了,部分位置甚至冒出了固定螺絲。”市民李先生說,尤其是嶗山校區南區北門的一條減速帶只剩下了一米,路中間主車道上的減速帶已經消失。記者通過百度全景地圖查看,2019年3月,上述減速帶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缺失,至今未進行修復。
記者查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2018年發布的《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第8部分:學校區域》國家標準了解到,學校區域根據需要進入限速路段或限速區域前可采用減速丘、壓縮行車道寬等措施,同時應設置相應警示標志和標線。從速度限制和停車管理兩個角度入手,規定了學校區域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的設置原則和要求,提升學校區域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設置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從而降低學校區域交通危險性,規范道路交通運行秩序。
“既然相關部門已在學校門前設置了減速帶,就應該維護好,否則就失去了設置的意義。”李先生說。

■市南區浩園2號門前減速帶破損。
位于市南區寧德路的浩園2號門前也存在減速帶破損問題。9月9日,記者在現場看到,位于寧德路南半幅上的減速帶已經被過往車輛壓得不成樣子。靠近路旁人行道的部分還有較為明顯的凸起,靠近道路中間黃線的部分已被磨得與地面齊平,幾乎起不到減速作用。
“減速帶的作用是利用凸起給過往車輛降速,這條減速帶既起不到減速作用,又影響美觀,怎么就沒人及時更換?”一位從浩園2號門前經過的市民表示。
有研究表明,如果減速帶設計正確、布置合理,可以使85%的車輛降低10~20公里/小時的速度,事故率可降低60%,事故傷亡人數降低50%到70%。記者看到,該減速帶不遠處是市南軟件園東門,上班族來往密集。“寧德路周邊建有高校、寫字樓、居民區,車輛眾多,適時更新減速帶能保障市民出行安全。”一位市民說。
問題3:
交通標識:
指示牌“隱身”
信號燈“失明”

■在平度市勝利路與揚州路交叉口,一處交通標識牌被茂密的樹葉遮擋。
道路交通標識牌、交通信號燈是保證道路暢通、行車安全的重要設施。近日,多位市民撥打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部分交通標識牌被樹枝遮擋;部分交通信號燈不亮。
“平度市勝利路與揚州路交叉口的一處交通標識牌被茂密的樹葉遮擋,指示牌上的文字被擋住了一大半,給不熟悉路況的駕駛員帶來了不便。”來自平度的市民劉女士告訴記者。

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記者近日前往平度市勝利路、揚州路附近實地探訪。在靠近揚州路的路口處,一處交通標識牌“埋”在了茂密的枝葉中,只露出了一角。記者仔細辨認發現,指示牌上原本標注了五個路名,由于被樹枝遮住,只能勉強看清一個。
“我對勝利路、揚州路的周邊路況不太熟悉,手機又快沒電了,無法導航……”劉女士說道,“指示牌看不清會影響駕駛員的正常識別,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記者走訪發現,勝利路與揚州路交叉口附近,一處寫有“違停拖車”字樣的禁停標志“藏身”在行道樹中,記者模擬駕駛高度從多角度觀察,由于繁茂的樹葉遮擋,很難看清指示牌。
路邊標識牌“隱身”讓駕駛員心慌,信號燈“失明”則讓司機駕車完全失去了規則約束,交通安全“打折”。

近日,家住嶗山區的趙先生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嶗山區姜哥莊小學門前的姜哥莊路上多處信號燈不亮,影響交通安全。
9月10日,記者實地探訪時看到,姜哥莊小學門前,兩條無名路與姜哥莊路相接,小學大門在其中一條無名路上,且臨近姜哥莊路。為了規范市民和車輛有序通行,路口周邊設有3處車輛信號燈、5處人行道信號燈,然而,幾處信號燈全部無法正常使用,車輛行駛至此沒有停車讓行。一位市民告訴記者,這幾處信號燈距離學校最近的不過數米,遠的也只有十幾米,是保障學生和市民出行安全的必備措施,由于信號燈不亮,每次步行至此需格外謹慎。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設施沒有“缺位”
規則才能“在崗”
設置不規范、不便民,指示標志模糊不清或被遮擋,出現故障、破損又沒有及時修復……種種交通設施缺位問題勢必會引來交通規則的“失靈”、交通出行的無序,甚至引發交通事故等連鎖反應。這不僅是城市文明的“硬傷”,而且會殃及市民的生命安全。
交通設施緣何頻頻出現故障、遭遇差評?首先,交通設施點多、線長、面廣、種類多,整體設置體量大,而主管部門警力配置多側重路面交通執法,專責設施維護的人員偏少,致使日常巡護頻次偏低、整治周期長。其次,交通設施僅是道路的一部分,周邊還配設綠化帶、路燈等附屬設施。一方面,部門在設置交通設施時未參考路面實際情況,也就會出現“有卻不便民”的問題。另一方面,交通部門未與其他設施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地面標線、空中標識牌和信號燈出現故障時,市民成了維管的“吹哨人”,問題只能被動解決。
城市美好,離不開交通設施的“美好”。設施“在崗”,規則才能入眼、入腦、入心,人流和車流才能有序流動,城市“大循環”才能保持暢通。相反,設施“隱身”有時會觸發交通緩行甚至癱瘓,進而觸發蝴蝶效應,大大降低城市“大循環”的效率。因此,相關部門要以“勿以事小而不為”的心理,從管理和技術入手,守護好設施、匹配好規則。
如何做到設施不缺位、規則不失守?
密織管理網絡,為交通設施的全生命周期保駕護航。交通設施主管部門理應密織管理網絡,在設置之初,從初定方案到落地實施,深入一線實地調研,因地設定、調整設施方位;在設置之后,從區市大隊至轄區中隊,建立設施基本臺賬,定期梳理故障設施,為階段性修復設施做好人員、資金安排。此外,設立道路交通設施網格員制度,定期巡視路面,記錄設施故障的基本情況,實現對交通設施日巡、日檢、日修機制。
強化技術支撐,為交通設施的健康運行體系定期體檢。借力5G、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城市交通設施智能化管理水平已成為不少城市的工作實踐。交通設施主管部門不妨以“城市云腦”建設為契機,建立“交通設施健康檔案”,利用技術手段定時、定期對交通設施進行健康掃描,實時掌握“問題設施”的狀況,及時進行修復。以珠海為例,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推出了交通設施智管系統,設置了設施所屬區域、設施分類、問題描述、現場照片、整治意見等板塊,相關信息實現了網上傳輸、網上辦理、網上追蹤。
當然,交通設施點多、面廣、問題復雜,仍要發揮市民“吹哨人”作用,做到“市民吹哨、部門報到”。比如說,街道、社區安排人員“兼職”交通設施觀察員,隨時發現、記錄問題設施,并反饋到相關部門,也可以發動社區居民參與其中,定期上報社區,最終由街道統一匯總至轄區中隊,用市民的力量守護好身邊的交通設施,為城市安全貢獻民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