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活力更足 美好生活品質更高
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青島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青島市“十四五”住房發展規劃》《青島市“十四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
戰略性新興產業
重點發展9類戰略性新興產業
培育3-5個超千億特色產業集群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市政府新聞辦9月16日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青島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了未來青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制定了“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
根據《規劃》,到“十四五”末,青島支撐和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與軟環境不斷完善,科技基礎設施對創新能力增強的支撐作用不斷提升,攻克并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集群,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市場活力迸發的產業發展新生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正在進行主體施工的吉利衛星互聯網項目。
在具體指標上,到2025年,實現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建設一批科技引領、自主可控、主導行業創新能力突出的產業鏈條,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2.9%,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0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8000家;集聚發展形成新格局,培育3-5個規模超千億的特色產業集群等。
根據《規劃》,青島“十四五”將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現代海洋和生物等9類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服務、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高端軟件、大數據、先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基礎電子元器件等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高地。
高端裝備產業。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裝備與系統、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重大成套裝備等產業,建設國內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
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風能、太陽能、氫能、生物質能、能源互聯網等產業,推動青島成為新能源產業集聚示范區。
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基礎優勢材料、前沿新材料、高端專用材料、海洋生物材料、功能性材料等產業,力爭將新材料產業打造成為青島新興產業發展的骨干力量。
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發展整車制造、無人駕駛、關鍵零部件制造及相應配套設施,加大輕量化材料、高續航電池、智能車聯網等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
綠色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節能家電、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航空航天產業。重點發展飛行器整機、航空關鍵零部件、衛星應用等產業,打造國內重要的航空航天裝備生產配套基地。
現代海洋產業。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智慧海洋等產業,推動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生物產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化學創新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精準醫療、康復醫療、生物農業等產業,建設技術先進、產業密集、特色明顯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
站在未來看今天,《規劃》確定了量子信息、生命科學、極地深海、虛擬現實等為青島超前布局培育的未來產業。《規劃》同時提出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推動研發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檢驗檢測、標準化服務、創新創業、金融科技等做大做強,建設具有青島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青島服務”品牌,探索開放創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為強化政府引導,《規劃》提出重點推進產業集群深化建設工程、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工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數字經濟引領發展工程、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工程、創新創業示范推進工程等6項重點工程。并提出了針對性的保障措施,積極為青島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提供強力支撐,吸引更多人才、知識、數據、資本等要素資源匯聚青島,促進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速提升,共同打造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 光)
住房
新增城鎮住房70萬套左右
構建“2×2”住房供給體系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9月16日下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青島市“十四五”住房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此次發布的《規劃》將成為全市未來五年住房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指導未來五年城鎮住房供給、規范房地產市場發展、引導相關政策制定與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據,也是貫徹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制、一城一策調控方針和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重要抓手。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規劃》重點圍繞“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職住平衡”的發展目標展開。《規劃》基于城鎮人口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等因素,科學預測了“十四五”期間城鎮住房需求,提出新增城鎮住房70萬套左右的目標。結合不同人群的消費能力與需求,明確了新增住房中商品住房和保障住房的供給結構,新增商品住房44萬套左右,占全部住房供給的63%;新增保障住房26萬套左右,占全部住房供給的37%。并且堅持推動住房供給與各區(市)人口增長協調匹配,進一步明晰了對各區(市)新增住房規模、新建租賃住房規模以及新增住房方式的指引。

位于市北區的康居公寓保障性住房項目。
《規劃》還明確了要堅持政府保障與市場配置相結合,構建“2×2”的住房供給體系。按照住房供給渠道和方式不同,分為商品住房和保障住房兩類。商品住房完全市場化,由社會投資建籌,保障住房利用公共財政或公共政策支持建籌。同時,根據使用權獲取方式不同,分為產權型和租賃型兩類,商品住房分為租賃型商品住房和產權型商品住房,保障住房分為租賃型保障住房和產權型保障住房。商品住房主要向具有充分市場租購能力的居民供給,滿足多樣化居住需求。保障住房主要保障中等偏下及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市民和引進人才三大重點群體的住房需求,保公平、促發展。根據各類群體住房需求,保障住房與商品住房新增供給套數占比原則上按4:6控制。
“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和住房租賃市場”,將成為“十四五”期間我市住房發展的重點之一。《規劃》提出,至“十四五”期末,全市租賃住房面積占全部住房的比例提升至15%以上,實現為50%的新增城鎮人口提供滿足需求的租賃住房。同時,從完善多樣化和多渠道的房源供應體系、培育專業化規模化的市場供應主體、提高規范化信息化監管服務水平等方面,明確了未來租賃住房發展的主要任務。
此外,隨著如今青島人的住房觀念發生悄然變化,《規劃》還提到,要立足新發展階段,實現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實現高品質居住和高水平服務。在提高居住品質方面,一是提高住區規劃與住房設計水平,提高住房建造質量。二是落實完整居住社區設施配套要求,推動住宅小區智慧化基礎設施配置,全面、系統地提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三是優化社區服務和治理,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積極建設兒童友好社區,升級物業綜合服務,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長效機制。四是深入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在創新住房管理方面,一是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多措并舉,切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二是建設住房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統,為CIM基礎平臺建設、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數據支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記者注意到,“職住平衡”也被寫入此次《規劃》中。其中提到,要創新住房供給機制,打造城市職住平衡發展的范式樣本。一是堅持產城融合發展,圍繞就業中心地區全面增加住房供給,緊密結合人才就業分布配置保障住房。二是將住房布局和成熟服務配套、公共交通站點緊密結合,推動合理通勤時間內的職住平衡。三是通過各區市供需規模匹配,實施職住平衡政策引導分區等方式,努力推動以組團為單位的、合理通勤空間內的職住平衡。四是積極推動保障住房、租賃住房、人才住房配建,實現新市民和人才住房空間分布的相對均衡,優化保障住房布局的合理性,提高住房空間選擇的豐富性,進而提高居民通勤效率,促進社會融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體育事業
打造“處處可健身”運動空間
人均體育場地達3.5平方米以上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在9月16日下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青島市“十四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對外發布。《規劃》緊扣“十四五”期間城市發展戰略,結合實際謀劃未來五年青島體育的發展方向,并與海洋發展、城市建設、大數據等專項規劃充分銜接。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球知名體育城市和國家體育中心城市。到2035年,率先建成體育強市,基本建成全球知名體育城市和國家體育中心城市。

位于城陽區的白沙灣足球基地。
“十四五”時期是青島體育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率先建成“體育強市”現代化新征程的開局時期。《規劃》提出,要促進青島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體育在增強全民體質、提升生活品質、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據《規劃》,“十四五”時期,青島將全面深化世界“帆船之都”“足球名城”等時尚體育品牌優勢,通過完善帆船基礎設施、推進全民帆船普及、舉辦高水平帆船活動、大力發展職業足球、夯實足球青訓根基、普及推廣群眾足球,爭創國家足球重點城市等措施,擦亮城市體育名片。發揮體育對外交往功能,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體育對外交往新格局。
《規劃》明確了建設“六大功能中心”城市體育發展體系——
大力發展群眾體育,建設國家全民健身示范中心。落實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用好數字青島智慧體育平臺,著力打造“處處可健身”的高品質運動空間,培育“人人會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養,倡導“天天想健身”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建設人人運動、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3.2名,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到95.5%。
實施奧運爭光計劃,孵化國家競技體育人才輸出中心。堅持奧運爭光、亞運建功、全運領先、省運龍頭的奮斗目標,優化競技項目結構與布局,完善競技體育孵化體系,創新競技體育發展模式。打好體教融合攻堅戰,增強競技體育選培能力,暢通人才輸送渠道,提高高水平后備人才輸送數量和質量,提升對國家和省競技體育貢獻率。到2025年,新增國家級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基地10個,在省隊和國家隊專業運動員人數不低于500人。
加大賽事招引培育力度,打造國家體育賽事中心。以承辦2023年亞洲杯為契機,每年引進舉辦國內外重大體育賽事,提升賽事品質,優化賽事格局,提高市民參與度,帶動產業發展,激發城市活力,擴大城市影響,努力成為高水平體育賽事的目的地、創新地。“十四五”期間年均承辦國家級以上體育賽事30項。
擴大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建設國家體育消費中心。抓住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機遇,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從供需兩端發力,著力推動體育消費創新升級,全面營造良好體育消費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熱情,創建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人均體育消費超過3300元。
加快體育制造轉型升級,培育國家體育產品研發制造中心。發揮體育制造集聚區位優勢,引進高端體育產品研發、制造和檢測企業,完善體育制造產業鏈條,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體育實體經濟緊密融合,推動體育制造業轉型升級,構建“14581”青島體育產業發展新體系。重點打造5-6個國內知名體育產業品牌、10個以上體育明星企業。
促進要素集聚耦合,構筑區域體育資源配置中心。發揮區位優勢,推動上合組織國家、中日韓以及膠東經濟圈、沿黃流域體育協同發展,促進城際間體育人才、賽事、資源多元交流,用活青島市體育資源及IP交易平臺,實現區域體育資源的聚散和高效配置,提升青島體育區域招引和輻射帶動能力。
“辦人民滿意體育”是青島體育發展的宗旨,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時期,我市將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提檔升級,著重補齊場地設施建設、管理服務和政策保障三方面的短板,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 羽)
青島日報2021年9月17日3版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