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5日是第18個世界淋巴瘤日。看似小眾的淋巴瘤,其實是“最會偽裝的癌癥”。因先后奪走了主持人羅京、演員李鈺、漫畫家熊頓的生命,淋巴瘤一度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前不久,120萬一針的天價醫療費,讓淋巴瘤又一次沖上熱搜。把淋巴瘤引入公眾視野,讓一陣風的熱度變為持久的關注,才是對待淋巴瘤最正確的解法。近日,記者對話青島市高層次引進人才、青島市市立醫院血液科主任鐘玉萍,走進“富人癌”——淋巴瘤。

淋巴瘤發病率趕超白血病
在影視劇中,白血病是“出鏡率”最高的血液腫瘤。實際上,排名前三的血液腫瘤分別是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在市立醫院東院血液科病房,淋巴瘤患者占到了四分之一。從去年9月來到青島工作后,鐘玉萍印象中新發的淋巴瘤患者約有70例左右。這些數據都表明:淋巴瘤,不容小覷。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數據,2014年我國淋巴瘤的確診發病率為5.94/10萬,2015年預計發病率約為6.89/10萬,每年約有10萬名新發患者,在血液腫瘤領域已超過了白血病,居各類癌癥發病的第8位。淋巴瘤是增長率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中國死亡率最高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淋巴瘤對患者來說迫在眉睫。“淋巴結是我們身體的一線哨兵,當外敵入侵時哨兵要打仗,所以我們可能都有體會,譬如說牙疼時,下頜的淋巴結會腫大。如果哨兵出現問題時,它們分不清敵我,機體就會出現疾病。淋巴瘤從根本上來說,是自身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鐘玉萍教授介紹,淋巴瘤是一個體系龐大的疾病,主要分為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霍奇金淋巴瘤多見于青年人,而非霍奇金淋巴瘤按病理學又可細分為60多種,且跨度非常大,分為低度惡性、中度惡性和高度惡性。不同類型的淋巴瘤治療和預后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隨著醫療水平和技術的提升,淋巴瘤是目前惡性腫瘤中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腫瘤之一。淋巴瘤患者5年的生存率能夠到達到50%-60%左右,比肺癌、肝癌都要高得多。
多科室協作“倒追”患者
前不久,鐘玉萍接診了一位淋巴瘤患者。老人因嘔血入院,通過胃鏡檢查發現異樣,病理提示胃部出現淋巴瘤。“患者沒有其他癥狀,淋巴結摸著也不大,可是一做PET-CT,我們都驚呆了,淋巴瘤已經累及很廣泛了。”淋巴瘤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可怕之處在于其“跳躍式”發展。鐘玉萍介紹,由于淋巴結遍及全身,淋巴瘤的擴增速度非常快,往往發現時身體的淋巴組織已幾乎全軍覆沒。
目前,組織活檢是確診淋巴瘤的金標準。市立醫院病理科最快五天就能出報告,這一速度已趕超了國內的大部分醫院。“一旦確診了淋巴瘤,時間對患者來說比黃金還珍貴,所以我們不能讓他們‘飄’在院外。”于是,鐘玉萍帶領血液科與外科,耳鼻喉科等相關科室聯合,只要通過病理報告發現是淋巴瘤,血液科會立刻聯系患者的其它科室的主管醫生“倒追”患者,告知他盡快到血液科就診。“多學科合作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我們的淋巴瘤患者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及時的治療。”鐘玉萍說。
讓前沿治療技術落地青島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就讀博士期間,一位外院轉來的淋巴瘤患者讓鐘玉萍教授意識到,血液科必須要下大力氣發展淋巴瘤亞專業。“當時患者的情況很復雜,協和醫院血液科發揮MDT的作用,聯合內科所有科室一起最終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那時我意識到治好淋巴瘤需要很深的造詣和深厚的血液科基礎,用全局思維鏖戰腫瘤,而不是孤零零地單純治療淋巴瘤。”來到青島后,鐘玉萍在精耕多發性骨髓瘤的專業基礎上,帶領團隊聚焦淋巴瘤亞專業。
今年,山東省抗癌協會淋巴瘤分會將淋巴瘤診療規范化培訓基地、淋巴瘤患者健康教育培訓基地設在市立醫院血液科,極大促進了淋巴瘤亞專業的發展。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淋巴瘤診療管理模式,為患者提供全程規范化就醫服務,可以大大改善就診體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鐘玉萍表示,除了傳統的放化療、靶向治療外,還準備引入嵌合抗原受體T(CAR-T)細胞療法等前沿治療技術,讓淋巴瘤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國內一流專家、享受到一流的治療服務。
治療淋巴瘤先從認識開始
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與某些類型的淋巴瘤關系密切。想要預防淋巴瘤,市民需要增強機體免疫力。患上淋巴瘤,市民也別慌亂。鐘玉萍提出治療淋巴瘤的關鍵三點:發現早晚決定淋巴瘤走向;確定病理類型開展規范治療;患者與家屬要調整個人心態。在日常生活中,市民要關注淋巴結。如全身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小的淋巴結突然長大,建議盡快到醫院血液科篩查。近幾日鐘玉萍教授剛剛接診了一位32歲的男性患者,因淋巴結突然長大就診,穿刺活檢發現時高度惡性的淋巴瘤,但好在發現及時,現在通過化療病情已得到了控制。
“淋巴瘤是需要全社會關注的疾病,挽救一位患者就是挽救一個家庭。每年淋巴瘤日北京會舉行跑步、健步行等活動,吸引市民前來認識、關注淋巴瘤,關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因為有著家鄉情結,回到青島的鐘玉萍也在身體力行地推廣淋巴瘤科普,希望全社會攜起手來擊退這一“最會偽裝的癌癥”。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