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航天員聶海勝(中)、劉伯明(右)、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個“高光時刻”。與有榮焉的是,在“大國工程”探索無垠宇宙的進程中,青島的科技元素有著實實在在的“參與度”。
從飛船發射到順利返航,青島理工大學、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青島測控站、中國電科22所、海爾生物醫療、青島智騰微電子等青島高校院所和企業為“上九霄”的中國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青島科技參與測控、搜索、保存樣本等,飛船回家“穩穩的”
這次返回任務過程復雜,風險環節多、實施難度大。為保證航天員凱旋,地面各系統早已周密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用遍布全球的測控設備織就了一張“天羅地網”;同時,喀什測控站、青島測控站和廈門測控站也以最快的速度有條不紊地完成了參數裝訂、指標測試、通信對接、信息聯調等前期準備工作,各項數據指標正常。
由青島測控站參與其中,三大測控站形成的“測控大三角”以接力的方式保障了飛船圓滿著陸,讓“太空出差”的三位宇航員能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得以回家團圓。
而在飛船“回家”的路途中,青島理工大學復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制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也發揮了關鍵作用。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在飛船進入大氣層之前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返回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在0.1毫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姿勢,讓地面的工作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
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設備則打造了一張近、中、遠程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救網絡,在飛船發射和返回階段保障著“東風”主著陸場、六大戰區應急著陸場以及三個海上應急濺落區。這意味著,在這些區域內,飛船無論在哪里降落都可以被及時、準確地搜尋到。
三位航天員在太空生活3個月,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實驗。為了讓航天員的“太空之旅”吃得舒服、科研順利,青島海爾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的冷儲箱隨飛船升空,將安全、科學、高效地保存太空生理樣本,為我國航天醫學研究提供天地全程冷鏈的技術保障;海爾空間站冷儲箱則首次隨天和號核心艙升空,將用于安全存儲航天員太空食品。從2011年到2021年,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二號,十年間海爾生物的產品已經“六入太空”,為中國空間科研和空間探索提供了重要保障。
還有一家島城企業也參與其中——青島智騰微電子有限公司為火箭裝配了涉及壓力、溫度等要素的變換器,在發射過程中完成了控制和環境參數的測量任務。
在我國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中,青島的科技護航已經隨處可見,為一個個“大國工程”貢獻著青島力量。
九霄逐夢路上,青島參與大國工程實施成為“常態”
為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護航是青島科技在大國工程中發揮作用的縮影。
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中,青島科技大學的研究成果協助探測器在著陸段利用光學相機獲取火星表面圖像,并提取星面隕石坑、山脊、溝壑等特征作為導航陸標,通過跟蹤這些特征從而對自己的位置、速度、姿態等進行估計,再結合慣性導航信息更準確地明確位置,從而完成精確著陸。
海麗雅集團助力“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著陸模型。
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的著陸傘繩連接技術,則主要作用于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后安全著陸這一核心環節。海麗雅集團副總工程師徐連龍介紹,這個過程中,探測器要在7分鐘內將時速從每秒5.9公里降到零,減速傘打開的一瞬間和探測器著陸的一瞬間對傘繩的沖擊力都非常大。海麗雅的繩索插接技術,可最大限度提高傘繩強度、減少強力損失,成功確保著陸器安全。

磁光開關
在嫦娥五號任務中,青島企業浦芮斯光電貢獻了“磁光開關”,這是嫦娥五號測距測速敏感器中的關鍵元件之一,相當于嫦娥五號的眼睛,在它登上月球和飛離月球時可以感知月球的三維方位和飛行速度。
青島理工大學復雜網絡與可視化團隊研發的遙操作作業平臺,在嫦娥五號空間段和月球作業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遙控”指導嫦娥五號在月球上行動、獲取土壤。
嫦娥五號返航之時,駐青科研單位中電科22所還研制了10余套機載/車載搜索定向產品,可全天時、全天候工作,實現了對返回器從出“黑障”到著陸全程的跟蹤定位,助力科研團隊在廣袤的草原上精準找到了回家的“嫦娥”。
一項項“大國工程”背后凝聚著無數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我們欣喜地看到,青島越來越多地參與我國航天事業已經成為“常態”。
無論是下地還是入海,都要“更高”“更快”“更強”
其實,青島在大國工程中的“參與度”不僅僅體現在航天事業領域,從宇宙蒼穹到深海大洋,祖國的追求始終是青島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

雪深測量雷達。
2020年12月8日,中國、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其中,中電科22所負責了關鍵的第三步任務實施——通過研制的雪深測量雷達,精準檢測出了珠峰山頂冰雪厚度,還原了珠峰山體的真實高度。中國電科22所探地雷達部主任于景蘭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這相當于測量人體身高時,精準測出頭發的‘厚度’。”
對于“更快”的追求是大國交通發展永恒的夢想。7月20日,由中國中車承擔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青島下線,這是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標志著我國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在高速磁浮這一世界軌道交通領域的“制高點”上,青島科技歷時5年攻關,為我國占領了全球交通科技競爭的戰略高地。
將目光投向浩瀚的海洋,作為海洋科技重鎮的青島,對我國探索海洋作出的貢獻更是“功勛卓著”。
去年7月16日下午,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在此次綜合科考中,“海燕-X”將世界深海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刷新”到了10619米,標志著我國在萬米水下滑翔機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開啟了水下滑翔機的萬米觀測應用新時代。
同年,中國“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挑戰全球海洋最深處。這個過程中,“滄海”號視頻著陸器全程陪伴,為“奮斗者”號拍攝了清晰的作業視頻,實現了全球首次實現萬米洋底直播。這背后,負責海底長續航視頻拍攝能源供給的國產深海鋰電池功不可沒。而這份能源保障,來自于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的全海深固態鋰電池系統。
我們或許沒辦法精確測量出一座城市科技發展的“高度”,但科技要素在“大國工程”中的身影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系”。放眼全國,青島科技已經隨著大國科技的發展實現了“上天入地下海”,閃耀著奪目的光輝。(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