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認識陳瑞平、陳治梅家庭的人,都會發自內心地說一句“好樣的”。從2012年開始,家中老人相繼病倒,并不富裕的陳瑞平、陳治梅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壓力,但夫妻倆從未想過放棄,積極為老人治療的同時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用行動生動詮釋了“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陳瑞平、陳治梅家庭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家庭”。

陳瑞平(左一)、陳治梅(右一)家庭
陳瑞平1977年生,是青島真情巴士集團60路線上的一名公交駕駛員。作為退伍老兵的他,1998年入黨,曾在安徽參加抗洪搶險救災時榮獲集體三等功。退伍后的陳瑞平與陳治梅喜結連理,2006年女兒出生。2012年的一場變故,讓本來幸福的三口之家的生活變了模樣。
陳瑞平的岳母患有肝病,常年靠藥物維持。2012年的一天,陳瑞平的岳父腹痛不止,后被確診胃癌晚期。夫妻二人便每天上班之余輪流到醫院照顧岳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除醫保報銷還需支付醫療費37萬元。為了治病,陳瑞平夫妻二人賣掉了辛苦奮斗而來的120平海景房,在郊區貸款購入一處建筑面積78平米的房子。
經過夫妻二人的精心照顧,岳父的病情度過了最危險的五年生存期。就在這個小家庭剛要松一口氣的時候,2018年,陳瑞平的父親又病倒了。歷經兩次大型心臟手術,一次心臟支架手術、一次心臟搭橋手術,陳瑞平的父親在ICU重癥監護室住了36天,又在加護病房住院兩個多月后病情才逐漸平穩。這期間,夫妻倆亦是忙前忙后,單位、家庭、醫院就是生活的全部。
2019年初,陳瑞平的母親因腦梗住院,手術后出現老年癡呆癥狀。面對四個生病的老人,陳瑞平夫婦從未有過放棄治療的念頭,兩人只有一個心思:“日子再難,也不能委屈生養咱的爹娘。”夫妻二人決定將老人們全部接到自己家中。但建筑面積78平米、實際使用面積52平米的兩居室,很難容納一家三口和四位生病的老人居住。于是陳瑞平把客廳和餐廳都改成了居住區,岳父岳母住一處,妻子女兒住一處,陳瑞平自己則支起了上下床,就住在父母的上鋪,便于夜晚照顧老人起夜喝水,一家七口人蝸居在一起。
除了生活上的不便,經濟問題同樣擺在面前。陳瑞平父母醫療費用共計110余萬元,醫保報銷后個人仍需負擔40余萬元。夫妻倆當初賣房留存下的20萬元很快就花光了,陳瑞平又四處籌借20萬元。妻子陳治梅月均收入3000元,要到每年年底一次性發放工資。要保證四個老人的醫藥費、要還房貸、要養育上學的孩子、維持一家7口的日常開銷、攢錢還債務,經濟的重擔全部壓在陳瑞平一個人身上。為此陳瑞平在做好公交線路工作的同時,又向單位申請加發定制班車任務。“一大家子人等著我,我不能垮。”陳瑞平說,“我妻子操持家里同樣付出了很多,我很感謝她。”
陳瑞平和陳治梅很平凡,卻用堅持的歲月塑造了偉大。日夜操勞,只因“孝道”鐫刻在他們心間。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