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2日訊 治國安邦,重在基礎;管黨治黨,重在基層。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戰斗堡壘,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長江路街道堅持以黨的建設為統領,把黨的建設貫穿于基層社會治理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以智慧賦能,引入社會資源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社區自治,努力打造城市社區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樣板”。
黨建統領 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
“王阿姨,您好,我是我們社區健康小屋的工作人員,您預約上午的體檢服務,如果您現在有時間可以過來了。”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名嘉匯小區,中康愛鄰里健康小屋工作人員丁肖敏正通過電話提醒預約醫療服務的居民前來進行健康監測。這是該小區“紅心管家”進行日常服務的場景之一。
據悉,長江路街道廬山路社區以“黨建引領紅色物業”為統攬,構建社區組織運行體系,圍繞打造“魅力社區、活力街區”的目標,全面開展黨建統領下的精細化治理和精準化服務工作。
“我們以廬山路社區黨委為統領,以瑞源物業黨支部為主導,成立了名嘉匯網格黨支部。” 長江路街道廬山路社區黨委書記徐嘉懌告訴記者,通過打造“一顆紅心,萬家舒心”物業黨建品牌,積極推動“紅色物業、紅心管家”計劃。此外,街道還搭建聯議協商平臺,健全完善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物業協調服務機制;建立聯席會議、民意收集、舒心服務等機制,構筑起“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紅色幫辦)-物業黨支部(紅心管家)”的“綜合黨建服務圈”。
長江路街道辦事處成立于1996年,總面積41.3平方公里,轄4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6萬。長江路街道作為早期建成區,城市化進程早,城市發展存在人口多、社會結構復雜、城市化程度高的特點。
“長江路街道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多,各類情況錯綜復雜,必須深化對社會治理規律的認識和把握,走出一條符合長江路發展實際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青島西海岸新區長江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韓延春向記者介紹道,長江路街道成立由街道黨工委書記任主任的社會治理工作委員會,構建自上而下的社會治理工作委員會、社會治理聯動指揮中心、社區社會治理服務工作站三級社會治理體系,推進治理任務有序開展,形成黨建統領上下聯動的社會治理工作機制,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智慧賦能 開啟基層治理新引擎
“自從社區開通‘智慧黨建’平臺,很多黨的政策、便民信息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還可以通過直播參加黨員活動,隨時了解社區內的大事小情,真是方便。”63歲的王長彬是青島西海岸新區長江路街道周家夼社區的一名老黨員,讓他贊不絕口的“智慧黨建”平臺是長江路街道運用有線電視形式搭建的黨建電視平臺。
近年來,長江路街道探索建設智慧黨建工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造性開展為民服務工作,逐步搭建起覆蓋“有線電視端、PC端、手機端”的智慧黨建陣地,用線上新工具賦能基層社會治理工作。
“我們按照黨建統領、精細治理、精準服務的‘紅色治理’思路,搭建‘情滿長江’智慧黨建平臺街居管理系統,充分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為街道基層黨組織、黨員、群眾和兩新組織等提供成果展示、學習交流和黨群服務。”韓延春說。
據介紹,平臺包括“網上黨校”“黨建風采”“身邊榜樣”“愛心活動”“民生服務”等模塊,應用載體包括微信小程序、電視和大屏三個部分。其中,微信小程序面向街道所有黨員、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使用,提供黨建新聞、黨史學習、黨務公開、黨群服務、黨建宣傳等功能;電視端與青島西海岸廣播電視臺進行技術對接,方便老年人、特殊群體參與使用;大屏端通過大數據、GIS地理信息、云計算等技術,進行數據的匯總、統計、分析,在可視化平臺展示,便于街道進行決策、研判。
此外,長江路街道還建設街道智慧審批大廳,將社保、民政、計生等22個窗口、100多項公共服務事項納入大廳集中辦理,真正實現了一窗受理、一次辦好。同時重點打造“掌上政務服務”平臺,有效提高公共服務智慧化水平,讓轄區居民、企業足不出戶就可辦理就業社保、行政審批等相關業務,真正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公益銀行 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
在長江路街道阿里山路社區“長江公益銀行”積分兌換處,社區志愿服務隊采薇隊隊員姜寬兌換了4包口罩,觀海新聞記者看到,一次性醫用口罩對應標注5積分,在問起為什么不花更高積分兌換風扇、體重秤等物品時,姜寬說,“這樣在以后的活動中,我還可以幫忘記帶口罩的人一點忙。”
作為社區公益活動的熱心參與者,姜寬經常參與社區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小區里的義務勞動、困難幫扶、文藝活動等等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目前她已經在社區公益銀行積累了24分。
“別人去銀行存錢,我們存的是愛心,都是你幫我,我幫你。我現在已經退休了,做志愿服務能讓我感覺更充實,我身邊的朋友也都填寫了登記表,大家都要比一比,看誰做的好事多,誰的積分多。”姜寬告訴記者,“公益銀行”可以更好地讓大家伙兒走動起來了,“大家走動的多了,心也就近了。”
據介紹,長江路街道全力打造“長江公益銀行”,立足社區通過發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服務和公共事務,并建立積分兌換獎勵機制,實現社區居民互助,參與社區治理創新的良性循環。自今年6月至今,在長江路街道共有22家企業單位、155位志愿者、4家公益組織參與社區活動,并在“長江公益銀行”開戶建折。
“志愿者積分可以兌換相應物品,如米、面、油等,兌換標準由社區聯合社團骨干、居民代表協商。”長江路街道社會治理中心負責人李海明說。記者在現場發現,社區儲蓄所發給志愿者的“公益銀行”存折,和普通的銀行存折差不多。打開后,里邊明確了積分兌換的標準,其中,志愿者活動分為突出貢獻類、專業服務類和基本活動類,儲蓄所將根據活動類型進行積分。
“‘公益銀行’的核心是對志愿服務實行積分制,包括積分的獲取和兌換。”李海明告訴記者,公益銀行的儲蓄戶都是社區的志愿者,通過動員社會力量,回應社區服務需求,實現多元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創新。(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通訊員 王偉)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