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出錢出力替子女養孩子 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總是在“學習”路上……

在現代社會,年輕人 “啃老”已經成為見怪不怪的現象。“新型啃老”和以前的啃老并不一樣,他們不是在該工作或者該出去賺錢的時候選擇躺平,靠父母賺錢養活。他們有的選擇把孩子交給父母看管,讓自己有時間出去瀟灑。有的則是選擇“繼續深造”,逃避工作和接觸社會。新型的“啃老”表面上讓人難以覺察,甚至有的父母還心甘情愿“被啃老”。
故事A
講述人:莊阿姨 65歲
“陪伴式啃老”整天蹭吃蹭喝
中秋節這天,莊阿姨早早起來張羅了一桌子飯菜,就等兒子兒媳回來過節。可讓她生氣的是,吃完飯后,兒子一句:“我們今天晚上還有事。”餐桌都沒收拾,丟下兩歲的女兒,和媳婦拍拍屁股走人了。看著一桌子的狼藉,一股怒火頂上心頭,“必須開個家庭會議了。”莊阿姨一邊給小孫女洗澡一邊跟老伴說。好不容易把小孫女哄睡,莊阿姨開始收拾餐桌、洗刷碗筷,往事一幕幕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浮現。自從小孫女出生到現在,都是她親手照顧,兒子兒媳讓她們老兩口搬來一起住,這樣就不用花費時間在路上,莊阿姨和老伴欣然答應。
莊阿姨是個勤快人,每天除了照顧孩子,洗衣服、做飯、收拾家她全包了。她和老伴一個月的收入加起來有七八千塊錢,雖然兒子兒媳都有工作,但莊阿姨和老伴總是盡可能的貼補兒子一家,從水電費到暖氣費,從停車費到孩子看病打針的錢,全是莊阿姨和老伴來出。 “我們就這么一個孩子,所有的東西將來都是他們的,年輕人現在工作忙,我們能幫上忙的,就多幫幫他們。”這是莊阿姨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最讓莊阿姨感動的是她過生日的時候,兒媳花了上萬塊錢給她買了個名牌包當做生日禮物,這讓平時節儉慣了的莊阿姨既高興又心疼,她覺得平日對兒子一家的付出沒有白費,可漸漸地,莊阿姨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勁兒,兒子兩口子認為孩子是給莊阿姨生的,莊阿姨除了白天照看孩子外,晚上孩子起夜、沖奶粉都是她和老伴張羅;兒子的衣服,如果莊阿姨沒有時間洗,會泡上兩三天也沒人洗;每天晚上吃完飯,兒子兒媳就會回房間玩游戲、網購……
回過味兒來的莊阿姨感覺自己不但是兒子一家的保姆,還是處處倒貼錢的保姆,而兒子一家已經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我是不是做得太多了,也該適當改變一下了。 ”莊阿姨跟老伴合計著從兒子家搬回自己家住,給自己和孩子都預留出更多的生活空間。
故事B
講述人:楊先生 63歲
子女“學無止境”父母甘愿“被啃”
“我兒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比較有主見,也比較好學,這些年他的工作不盡如人意,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學習……”說起自己的兒子,楊先生的語氣中除了幾分驕傲外,也有些許的無奈。
楊先生的兒子小楊今年33歲,大學畢業后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在家里待了一年多。雖然去應聘了幾家單位,結果都沒有成功,不是他嫌人家給的工資待遇低,就是人家嫌他專業不對口。后來,楊先生托朋友在一家私企給兒子找了個技術售后服務的工作。工作了兩年,因為待遇的問題,小楊提出不想干了,楊先生苦口婆心勸他再考慮考慮,至少要找好下家再辭職,但小楊給出的理由是他想考研,因為單位新來的研究生一入職收入就比他高,如果他能讀完研究生可以找份更好的工作。
看到兒子如此堅決,楊先生和妻子也就不好多加阻攔,兒子辭職后除了生活上細心照料,買復習資料、報名輔導班,楊先生在資金上一路支持兒子,但是事與愿違,那年研究生考試小楊臨場發揮不佳沒有考上,這給小楊造成不小的打擊,因為擔心孩子想不開,楊先生和妻子特意陪兒子出去旅游散心。后來,小楊又提出想報考公務員,沒有成功后他也嘗試過“考教師”。小楊的想法每次都得到父母的大力贊成,由于考試并不容易,小楊每次復習考試的時間基本上都以“年”為單位。后來小楊提出自己創業,他說自己很喜歡小動物,現在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他想開一家寵物醫院,前期培訓加盟的費用需要父母贊助一下,楊先生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給兒子開了一家寵物醫院。在楊先生看來,兒子追求上進,想法是好的,作為父母,只要家庭條件允許還是應該多支持孩子,他希望兒子經過兜兜轉轉一大圈,這次的創業能夠成功,至少可以自己養活自己。
/ 記者手記 /
悄無聲息“新型啃老族”
傳統的“啃老族”是自己好吃懶做,并且毫不掩飾地壓榨父母。但是“新型啃老族”則不同,雖然最終達到的目的一樣,但過程卻是“無聲息”“慢浸透”式的,他們一邊享受著父母的夸贊與肯定,一邊隱秘地啃老。
記者采訪中發現,“新型啃老族”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陪伴式啃老。主動和父母吃住在一起,打著“陪伴父母”的名義,實則蹭吃蹭喝,甚至自己及其小家庭的各方面支出都讓父母承擔。另一種是慢就業式啃老。一些年輕人找工作時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就賴在家里,而家長由于寵孩子,聽之任之。一些年輕人畢業后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于是想“考研、考公務員、考教師”,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考取穩定工作,想必大多數父母都是極其贊成的。于是這類人在父母的支持下心安理得地啃老。
一位母親告訴記者:“從小到大,孩子的事情我樣樣包辦,孩子樣樣現成,依賴慣了,孩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很多孩子到了上大學還不會洗衣服,畢業了要父母幫忙找工作;結婚了要父母幫忙準備婚房,生孩子了要父母替自己養……就這樣,一個完美的啃老族便培養出來了。作為家長,為什么如此為孩子包辦,如此擔心孩子做不好?似乎家長不幫孩子,孩子就無法完成,要吃很多虧,多走很多彎路。事實上,老年人在面對子女和孫輩們“啃老”的時候,也要多一些說“不”的勇氣。
/ 觀點 /
父母資助不算“啃老”
楊國祥 自由職業者
我在大學學的是影視制作,畢業后出國進修了一段時間,說實話我學的專業不是很好找工作,我自己開了家工作室,收入不算很穩定,有時還需要父母的資助。現在我已結婚生子,父母還是會經常資助我,我覺得這不能算是“啃老”,等我有能力的時候我一定會加倍地回報父母。
人老了要留“底氣”
唐超 退休教師
我的一個老同事,兩口子退休金加起來一萬多,可前段時間我的這個同事生病住院做手術,全家人因為住院費打嘰嘰,原來她背著老伴把存款都給了二女兒做生意,結果女兒生意賠了錢都打了水漂,大女兒和小兒子知道了不高興,都不想出醫藥費。所以說,人到晚年,不管我們手里面的退休金是多還是少,都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這是我們獲得晚年幸福生活的底氣和可靠保證。
老人替子女養娃
于勇年 心理咨詢師
很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太累,要養孩子,還要養4個老人,壓力太大。實際上,恰恰相反,有很多老人替子女承擔起了養孩子的重任,出錢出力,甚至做的還要更多。這時,有人幡然醒悟,原來“新型啃老”正在流行,但是很多父母卻還沒察覺,反而以為子女很孝順。(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宋振濤)
征集令
歡迎大家踴躍自薦和他薦,在早報的常青樹周刊上,我們將與大家分享老年人的精彩故事。
聯系方式 ■郵寄地址:嶗山區株洲路190號青島日報報業集團青島早報《常青樹》欄目■收件人:宋振濤■郵箱:qdzbjyzpzj@126.com■電話:82888000 13370841069 (微信同號)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