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10月1日訊 迪拜世博會中國館今天正式開展,青島海水稻作為唯一受邀的山東本土項目亮相中國館。觀海新聞記者同時了解到,青島海水稻國內各基地將于10月中旬進入收獲季,目前正在進行收割前的準備工作。

“能在新中國生日這天代表中國農業在迪拜世博會進行展示,我們感到很驕傲、很自豪。同時,切身感受到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科技越來越進步,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幸福,祝福偉大祖國越來越繁榮富強。”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說,海水稻智慧農業展項設計緊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和機遇”主題,以”智慧農業 共創未來“為設計理念,位于迪拜世博會中國館三樓創新與合作共同家園展區,該展區面積630平方米,分為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慧生態三個分展項。其中智慧生態分展區通過海水稻智慧農業和中國熊貓生態長卷,展現中國的綠色發展觀念,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的智慧農業展項結合城陽海水稻智慧農業項目,通過折射屏幕、立體紙雕藝術墻等形式,展示以袁隆平海水稻為核心的智慧農業案例,通過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智能裝備等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并積極開展相關國際合作,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而努力。

城陽作為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鹽堿地改良中心及產業化中心,早在2017年就與袁隆平院士青島海水稻團隊開展合作,開始進行鹽堿地稻作改良及海水稻智慧農業推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在團隊及城陽區的共同努力下,桃源河畔曾經荒蕪的鹽堿地煥發生機,不毛之地如今水稻飄香。城陽區計劃在這里打造鄉村振興四大示范片區之一的上馬桃源河智慧特色片區,通過“拓荒”鹽堿地,將上馬街道萬畝鹽堿地通過四維改良和物聯網等技術,開拓成為“十里桃源萬畝稻香”的希望田野。
10月1日,記者在城陽上馬基地看到,黃澄澄的稻谷顆粒飽滿,微風拂過,掀起陣陣稻浪,工作人員正忙著查看并記錄水稻的相關數據,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今年的水稻長勢比去年要好,預計增產5%左右。”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上馬基地種植總監王亞菲掂了掂沉甸甸的稻穗說,“目前在進行正常的田間管理,此后要把田里的水排掉,把地晾干,然后就可以收割了。由于基地的土地改良已經進行了幾年,并采用了智慧農業手段,水、土等要素都做到了更加精準,所以今年會增產。”
據了解,今年上馬基地種植了5000畝海水稻,其中試驗種植材料數百份,主要種植去年表現比較好的YC2009、YC2003,這兩個材料去年測產分別達到了畝產739.7公斤、542.5公斤。
袁隆平院士青島海水稻團隊從2012年開始耐鹽堿水稻(海水稻)的研究,歷經多年的配組和選育,成功精選出一批優良耐鹽堿水稻品種可用于大田種植,2020年首批耐鹽堿水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基于海水稻團隊品種研發優勢,構建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對優良稻種進行全國范圍大面積推廣。目前,海水稻的推廣已覆蓋山東、內蒙古、浙江、新疆、青海、黑龍江、河南、陜西、江蘇、寧夏等省區,團隊通過多種技術綜合運用,進行標準化農業生產,以農作物全生命周期為核心,開展耕種管服全流程服務,2021年全域覆蓋面積近100萬畝,加速當地鄉村振興步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 偉 通訊員 杜德樂)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