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4日訊 觀海記者從青島市李滄區城市管理局獲悉,備受市民關注的樓山后河上游綜合治理工程已經完工。本次樓山后河上游綜合治理工程在符合城市整體發展規劃及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基于海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整治過程中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與低影響開發設施,充分采用雨洪集蓄利用,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恢復了樓山后河作為城市水系在城市防洪、排水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中的“海綿”功能。
據了解,樓山后河作為青島市李滄區的一條主要河流,為青島市區最大水系之一,是市區主要的防洪排澇河道。前期河道上游為自行開墾的耕地,整個河道縱坡較陡,行洪斷面不足,水土流失現象明顯,存在嚴重的防洪安全隱患,水質污染嚴重且臟亂差反映集中。同時,在最近的幾十年中,內澇、城市整體生態安全、河流自然功能的喪失、河流與市民生活逐漸疏遠、沿河土地利用性質和格局的綜合效益低等,嚴重制約了區域發展。
自2011年起,李滄區啟動了樓山后河上游綜合治理工程,該工程西起城陽區界,東至重慶中路,該段全長約1970米,設計河道寬度18到35米。該工程按照原設計方案于2014年在完成了文昌路至規劃七號線段700米整治工程建設,剩余河段整治工程隨周邊地塊開發逐步推進,2019年,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李滄區開展了剩余段河道整治建設工作。
據介紹,本著“治河先治污”的理念,徹底解決污水入河問題,李滄區首先開展了河道全線水體調研和污染源普查工作,通過在河道治理上完善市政管網、保障周邊污水有出處的截污干管和區域支管建設模式,還采取工程措施與管理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共計完成污染源治理7處,實現污染源頭治理,從根本上保障河道水體無污染物進入。為打造多層景觀效果,實現人水親和,在河道整治過程中,沿線共建設攔水壩17座,親水景觀橋5座,綠道4000余米,景觀樹種采用了大量的雪松、櫻花、榆葉梅等鄉土植物,在河床底部種植蘆葦,荷花等耐水植物,增加鳥類、魚類活動的濕地空間,在河道中適當穿插小徑、橋梁,形成景觀豐富、形態各異的親水環境,恢復樓山后河水濱生態系統。(青報全媒體記者 賈 臻 通訊員 王彬)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