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10月12日7版
小廣告貼滿樓道、雜物亂堆亂放、綠地圈占成菜園……
樓院臟亂差:多發難治成“痼疾”

社區樓院聯系著千家萬戶,它不僅是市民生活的地方,也是城市民生形象的鏡子,更是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工作的重點。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在青島的部分社區樓院,亂貼亂畫、亂堆亂放、圈占綠地等多次整治的老問題依舊存在,影響了市民的生活品質。
“社區樓院是市民走出家門的第一站,也是回家前的最后一站。社區樓院環境的好壞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樓院臟亂差,環境美從何談起?”一位市民在采訪中表示,希望相關部門加強對社區樓院的整治,針對久治不愈的“老問題”研究“特效藥”,并號召更多市民參與到家園建設中,打造優美、宜居的生活環境。
問題1:
樓道亂貼小廣告
多次投訴無回應
“我們樓道貼滿了小廣告,墻壁、樓梯上被貼得密密麻麻,家里的防盜門外部也被噴上了小廣告,誰來管管呀!”近日,有市民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部分小區長期存在亂貼亂噴小廣告的問題,居民多次向街道、社區投訴,可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
根據市民李先生提供的線索,記者來到市北區水清溝街道樂安二路小區探訪。該小區環繞在樂安二路東西兩側,共有10余棟居民樓,是一片老式開放居民區。

記者首先走到小區9號樓的樓下,一抬頭,樓道玻璃窗上密密麻麻的小廣告即映入眼簾。9號樓共有三個單元,三個單元門都已損壞,外人可以隨便進出。記者拉開9號樓二單元的大門,單元門的內側就像是一個小廣告張貼欄,上面貼滿了雜亂無章、層層疊疊的小廣告,內容涉及開鎖、投下水、搬家、治性病、借貸等。“由于長時間未被清理,小廣告一層疊著一層。”記者聽一位居民的介紹,隨機撕了幾處看到,有的地方先后張貼過5層小廣告。
記者沿著樓梯走到七層樓頂,所到之處滿眼皆是小廣告。居民家的防盜門也難逃此劫,四樓的一個房門就像一張大花臉,對聯和福字周圍貼滿了花花綠綠的小廣告。
記者又隨機走訪了6號樓和7號樓,樓道里同樣存在亂貼小廣告現象。
“我們小區的小廣告問題由來已久,有的小廣告已被貼在門上兩三年了。”李先生說,“最初,居民們見到家門口的小廣告就會隨手撕掉,可小廣告越貼越多,有些甚至是噴涂的,根本去不掉。”
“4月初,我們從媒體上看到青島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消息,不少社區樓院都行動起來,街道、社區在集中清理亂貼亂畫。于是就到街道、社區反映了我們樓道的小廣告問題,但反映了很多次,至今也沒有回音。”李先生說,希望街道、社區能幫助居民清理掉這些長年累積的小廣告,讓居住環境變得整潔一些、干凈一些。
問題2:
廢棄雜物亂堆積
居民進出不方便
堆積雜物是市民近期投訴的又一熱點問題。“明明是沒有用的老物件,就是不愿意徹底清理,非要堆在墻角下和樓道里,給鄰居生活帶來麻煩。”市民李先生說。


近日,根據李先生的投訴,記者實地探訪了嶗山區香港東路23號院。該院位于香港東路以北、青大一路以東。從青大一路7號大門走進樓院后,記者在多個樓座的墻角都看到了堆積的雜物,其中既有木凳、木椅、櫥柜,也有花盆、塑料周轉筐和油漆桶。它們或是孤零零地靠在墻邊,或是湊成一團藏于角落,在其周邊,散落著紙屑、塑料袋等垃圾。
樓道里也是雜物積存,居民進出不便。記者隨機走進幾個單元都發現樓梯拐角處堆積物占路的情況,個別區域堆積物甚至能占到樓梯拐角面積的一半以上,居民經過此處時,往往需要側身而行。
隨便堆積的雜物給樓院居民生活帶來了不便。“我們這個樓院位置好,景色也不錯,就是亂堆亂放的雜物惹人心煩。尤其是樓道里堆積的雜物,居民上下樓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磕碰到,太煩人了。”該樓院的一位居民告訴記者。
在市北區樂安二路9號樓三單元,樓梯過道內也堆放了各種雜物。廢紙箱、泡沫箱、遮雨篷布……種類繁多的雜物讓原本并不寬敞的樓道更顯局促。
問題3:
綠地被毀改用途
優美景觀不見影
綠地是小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本報輿論監督熱線接到不少關于小區綠地被挪作他用的投訴。“明明是公共綠地,卻被人圈了起來,成了自家菜園,多次反映也不見實效。”家住平度市德龍山莊小區的李女士投訴說。

近日,記者來到德龍山莊探訪。7號樓北側地塊中央建有一處平房,平房四周的綠地變成了菜園子:平房北側,近百平方米的綠地被栽種上了小蔥、辣椒和小油菜等蔬菜,看不到一株景觀植物,部分沒有栽種蔬菜的地方則留下了翻土的痕跡;平房東側,除了栽種的小蔥,地上還搭起了瓜架和蕓豆架;平房西側,葫蘆藤蔓爬上了旁邊枯死的小樹。“住進樓房了,怎么就改不了種菜的老習慣?”李女士一邊搖頭一邊說,“物業早就通知業主清理,但至今未見進展。”

記者注意到,10號樓周邊的綠地也遭到了破壞,樓座北側綠地被圈占種菜,樓座東側綠地被亂停車擠占。“原本優美的景觀被破壞得不成樣子,早不見蹤影了。”一位居民告訴記者。

記者走訪平度市多個小區發現,業主圈綠種菜、毀綠停車的現象并非個例。在三龍府佑苑小區,有業主在靠近北墻的綠化帶上搭建起網狀圍擋,種植花卉、蔬菜;在錦繡花苑小區,有業主將車輛停放在樓前綠地上,車輛經常駛進駛出,景觀植被退化嚴重。“原來有樹有草的綠化帶只剩下了樹,草全部被車輛碾禿了。”業主李先生說。

嶗山區香港東路23號院同樣存在綠地被占用的情況。記者在現場看到,多片樓間綠地上停放著電動車、自行車,部分自行車已銹跡斑斑。
記者點評
用好“硬功夫”和“軟辦法”
社區樓院是家與城市之間的橋梁,一頭連接市民的生活,一頭連接城市的形象。近年來,青島持續開展樓院環境整治行動,成效明顯。但從市民投訴和記者走訪情況看,亂貼亂畫、亂堆雜物、圈綠毀綠等現象仍在部分社區樓院里屢禁不止,既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也破壞了城市整體風貌。
這些“痼疾”之所以久治不愈,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部分居民文明意識不高、規則意識不強,肆意侵害公共利益、侵占公共空間。另一方面,本應是公共秩序維護者的樓院管理單位心存畏難情緒,面對部分居民的欠妥行為非但沒有嚴加制止,反而步步退讓、得過且過,令守規者心寒、違規者得意,問題逐步蔓延,愈發難以處理。
直擊病灶,對癥下藥。改善社區樓院的環境,需要樓院管理者和樓院居民共同發力。
改善社區樓院環境,要使“硬功夫”。相關部門接到市民的投訴,不能推三阻四不行動,或是出工不出力,而要樹立“打硬仗”的意識,不畏難、不徇私,面對棘手難題,拿出雷霆手段,以實實在在的工作向居民傳遞整治樓院痼疾的決心。當然,整治的“硬功夫”并非使蠻力,而要善于使用“硬裝備”,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提升管理能力,精準應對違規行為,提升整治效果。
改善樓院環境,還要使“軟方法”。這些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樓院文明行為的內涵在不斷改變,以堆放雜物行為為例,在住房逼仄的年代,這些行為司空見慣,居民們也習以為常,但是,如今大多數居民對社區樓院環境有了更高要求。因此,要讓社區樓院更美好,要從改變居民的思想觀念入手。在這一方面,北京市、沈陽市的樓院居民懇談會可供參考。在居民懇談會上,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討論樓院整治等公共事務,這樣,彼此可以真誠交流、統一思想、形成共識,不僅改變了老觀念和舊做法,而且碰撞出了“金點子”,為社區樓院建設加油助力。
此外,改善社區樓院環境,離不開久久為功。為之須恒,不恒則不成。樓院整治要想真正取得成功,不能是“一陣風”,而要多方協作、持之以恒。我們相信,只要樓院管理者和樓院居民合力而為,我們的社區樓院一定會更加美麗,一定會為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錦上添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