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綠圈成停車場、雜物和垃圾亂堆亂放、道路破損等問題屢遭詬病——
高架橋下:被遺忘的角落?
高架橋既是城市交通的主動脈,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風景線。然而,高架橋下不時出現公共綠地被破壞、公共空間被圈占、垃圾和雜物亂堆亂放、道路破損等問題,與周邊整潔有序的環境格格不入。
“要從根本上解決高架橋下的空間長期被非法占用、道路破損、環境臟亂的問題,相關部門應該對橋下空間進行科學規劃,把拆、改、用相結合,對橋下空間合理開發和利用。”一位專家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城市立體化發展,高架橋沿線部分區域環境問題不容忽視。期待我市盤活長期被忽視的土地資源,推動橋下閑置空間舊貌換新顏,不斷美化城市的人居環境。
問題1:
圈綠毀綠停車
橋下景觀變“污點”
高架橋下建設綠色景觀,不僅可以美化周邊環境,還可以改善空氣質量,是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由于缺乏后期維護、管理,部分高架橋下的綠地被圈占、破壞,被市民吐槽:景觀變“污點”。
嶗山區海爾路東側中韓立交橋下的毀綠停車問題是焦點之一。“橋下人行道旁的綠地損毀嚴重,已經變成了個別人的免費停車場。”一位居民投訴說。

嶗山區中韓立交橋下的海爾路東側綠地損毀嚴重。
記者在中韓立交橋下探訪時看到,海爾路兩側設置了規整的綠化帶,灌木叢和喬木錯落有致,但在張村河北側,一大片公共綠地荒禿,黃土裸露。記者留意到,這片綠地約9米寬、近百米長。此處車行道與綠地高度接近,并且沒有護欄間隔,車輛可以直接開進綠地。探訪時,綠地里隨意停放了20多輛機動車。一排經營電動工具、飯店餐飲的臨街店鋪緊鄰綠地,業戶將廢舊桌椅、碎木料堆放在綠地中,部分綠地上栽種了南瓜等農作物……偌大的公共綠地儼然成為臨街店鋪的私有空地。
“這片綠地雖然處于高架橋下,但因位于橋面轉彎處的三角地,上方采光良好。四五年前,這里種植了十多棵小樹,現在小樹都不見了,整片綠地成了停車場和堆放雜物的地方。”市民曾先生建議相關部門對中韓立交橋下的這片綠地加強養護、增設護欄,讓海爾路兩側的綠化帶重新連成一條綠色廊道。
最近,李村河下游公園(跨海大橋高架橋下區域)同樣被市民投訴。“這處公園位于李滄區長冶路南側。前幾年,為了方便市民觀賞河景,公園內修建了木棧道,河道里種植了水生植物。現在,這里已大不如前。”一位市民說。
記者實地探訪時看到,蘆葦大量枯死,蘆葦桿被隨意丟棄在木棧道旁的水域內,旁邊漂浮著塑料瓶、塑料袋等,部分水生植物已死亡,散發出刺鼻的異味。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這里雜草、垃圾清理不及時,部分區域臟亂。希望相關部門加強管理與維護,給公園洗洗臉、整整容。”
問題2:
垃圾“潛藏”橋下
臟亂環境堵人心
“高速公路高架橋下的空間大,周邊行人又少,有些人就將垃圾、渣土堆放在這里。”近日,市民梁先生致電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城陽區青龍高速、瑞陽路交叉口高架橋下堆滿了垃圾。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看到,橋下是一片茂密的樹林,似乎沒有異常。當記者沿小路走到高架橋下,則是另一番景象。橋下約200平方米的空地上隨意堆放著大量垃圾。垃圾以白色泡沫、塑料包裝袋和建筑垃圾為主,還零星散落著廢舊沙發、破馬桶等大件垃圾。此外,幾十輛共享單車東倒西歪地倒在泥坑中。

城陽區青龍高速、瑞陽路交叉口高架橋下的大片空間堆滿垃圾。
“一開始,橋下只有少量垃圾,最近,垃圾越堆越多。”梁先生介紹,他在附近的工廠上班,每天經過高架橋下,但沒見過倒垃圾的車和人,也沒見過有人前來清理垃圾。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高速公路的橋下空間屬于高速公路用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第四十六條、《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第十六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公路、公路用地、橋下空間范圍內堆放物品、傾倒垃圾,任何單位或個人若違法占用,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這么多垃圾堆放在高架橋下,并且大多是易燃物品,萬一著火咋辦?”梁先生希望相關部門及時清理橋下的垃圾,并制止傾倒垃圾的不法行為。
垃圾亂象在嶗山區海爾路西側的跨海大橋高架橋下同樣存在。記者在現場看到,該處高架橋下的沿河綠化帶里栽種了大量灌木,遠看,綠意盎然,走近卻發現,廢舊塑料袋、食品包裝和打包丟棄的生活垃圾潛藏在灌木叢中。橋下綠化帶有人為踩踏出的土路,土路兩側有散發臭味的糞便污物。在橫跨張村河的西韓橋橋頭,垃圾雜物更為密集,從橋上俯瞰,綠化帶里散落的垃圾袋、包裝盒十分顯眼。“這里緊鄰西韓新苑小區,橋下的臟亂環境讓人堵心。”家住西韓新苑小區的鄭女士說起此事眉頭緊鎖。
問題3:
橋下路面破損
大坑連著小坑
近日,多名市民致電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我市部分高架橋下道路坑洼破損問題嚴重,亟待整修。“上面是呼嘯而過的高速列車,下面卻是大坑連著小坑的破損道路。雖然近在咫尺,通行狀況卻有天壤之別。”市民方先生反映,李滄區太原路東段鐵路橋下道路坑洼積水,車輛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隱患。
近日,記者駕車沿著太原路向西探訪,經過太原路與四流中支路路口附近時感覺尤為顛簸。該路口前方是膠濟鐵路橋,通往橋洞的30多米輔路上出現了大面積裂縫,裂縫最寬處有三四厘米,部分破裂處露出了泥土或石子,形成了大片坑洼。雖然有人用水泥、瀝青對部分破裂處進行了小修小補,但路面破損的問題依然嚴重,過往車輛行至此處都要減速慢行。

李滄區太原路附近鐵路橋洞前的輔路破損嚴重。
在鐵路橋洞內,道路破損更為嚴重。記者看到,東向西車道最外側的水泥路面支離破碎,形成了一條長20多米、寬約1米的坑槽,坑槽最深處近10厘米,雨后有大量積水無法排出。自東向西行駛的車輛為了躲避這處坑槽,不得不借對面車道行駛。
“太原路是連通環灣路中部、火車北站周邊及李滄區中南部的城市主干路,每天有大量車輛通行,因為車流量大、使用年限久等原因,該處鐵路橋下的路面長期破損坑洼。”方先生介紹,“此前,太原路東段封閉施工,大型施工車輛在橋洞內來回碾壓,加重了此處的路面破損。希望相關部門明確責任單位,進一步加強鐵路橋下道路的管理和維護,對破損的路面進行大修,確保道路的安全、通暢。”
此外,在城陽區青銀高速、春陽路路口的高架橋下,坑洼的道路被過往司機詬病。記者實地探訪看到,因為周邊分布著多個建材市場,頻繁有滿載貨物的大貨車經過此處。高架橋下的路面被長期碾壓,出現多條裂紋。路口南側有一個直徑約1.5米的大坑,坑中心明顯下陷,貨車經過時發出很大的聲響。“在路口左轉的車輛無法避開,只能從坑內軋過,因為遲遲得不到修補,坑的面積越來越大。”一位貨車司機吐槽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正)
記者點評
以用助管,“激活”橋下空間
橋下空間存在高度受限、陽光不足等劣勢,常常是“被遺忘的角落”。當前,城市發展正在經歷從增量到存量的結構性轉變,如何激活這些“被遺忘的角落”,并將其作為一筆城市財富長期開發利用,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眼光和智慧。
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侯曉蕾曾提出,立交橋是重塑城市綜合利用空間的新途徑。而從市民反映和記者探訪的情況看,目前,我們的不少橋下空間,因管理與維護長期缺位,成了環境衛生的薄弱地帶和社會治理的盲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廣州、上海、成都等城市已開始重視高架橋附屬空間的景觀參與效應和生態效應。作為一種城市新概念,以高架橋下城市空間區域改造利用為核心的“低線公園”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逐漸出現了橋下廣場、公園、體育健身等多種使用模式。我們不妨借鑒這些城市的成功經驗,盡快推進高架橋下空間的盤點和摸底,建立臺賬“對癥下藥”,分類實施橋下空間的整治。
具體而言,第一步,厘清橋下空間管理責任主體,全面開展針對立交橋、高架路橋、高速公路橋、軌道交通橋下空間違規侵占、無序使用行為的專項整治,讓橋下空間恢復安全、整潔、有序;第二步,推動橋下空間科學規劃、安全合法地更新和利用。橋下空間除了可以增加城市綠地,還是拓展公共用地面積的新“庫存”。對于一些具有改造升級潛力的橋下空間,不妨廣泛征集橋下空間利用試點方案,在堅持其公共屬性的前提下,創新橋下空間的運營模式和管理模式,通過以用助管,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化、多樣化的利用方案,打造干凈、舒適、安全,且有煙火氣的橋下空間,進而提升城市的宜居指數。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