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創“一帶一路”美好未來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2018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青島,對青島作出“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等重要指示要求,青島戰略機遇疊加,歷史性地站到中國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就在上個月,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中方宣布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將依托山東青島的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進一步加強面向上海合作組織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人才隊伍建設,助力多邊經貿合作發展。這意味著青島又添一項“國之重任”。
今天,青島再次聚焦全球目光,第二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在青舉辦,有關國家能源部長、駐華大使和國際組織負責人齊聚,助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能源領域高質量合作的新平臺。
合作共贏是發展主旋律。據青島海關統計,今年前8個月青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5494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39.5%。同期,青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678.7億元,增長53.8%;對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進出口299.7億元,增長21.8%。
擁有“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節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節點”雙定位的青島,打開“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之窗,扛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等“國之重任”,是新時代的新使命和新作為。
扛牢“國之重任”,關鍵在“創新”。對于青島而言,創新已融入城市發展的基因和血脈。在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的過程中,更要發揮創新驅動優勢,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以上合示范區為例,其作為“全國獨一份”的“試驗田”,要打造國際雙邊或多邊框架下地方經貿合作“樣板”,就必須堅持制度創新,將改革優勢疊加,堅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同時實現“可復制、可推廣”,才能激發市場活力,為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扛牢“國之重任”,重點在“互聯”。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將中國和遙遠歐洲連接起來;2000多年后,“一帶一路”建設不只是簡單物理空間上的鏈接,而是多方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為中國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帶來巨大機遇。站在對外開放最前沿、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青島,正在成為中國與世界交往的橋梁和紐帶。自2019年以來,青島結合自身地緣和產業優勢,在西海岸新區、上合示范區等區市和功能區搭建起面向韓國、日本、德國、以色列、上合組織國家的5個國際客廳。一年多來,青島國際客廳發揮“超級市場”的平臺效應開始顯現,德國聯邦電商協會、俄羅斯進出口中心等109家官方機構、商協會入駐國際客廳或建立合作關系,中德博佩發動機零部件、巴基斯坦(中國)經濟合作中心等78個項目簽約,總投資594.6億元人民幣。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下,青島需要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上合示范區、自貿試驗區建設,以點帶面,將整個城市打造成國際交流合作的載體,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扛牢“國之重任”,核心在“實干”。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對于當下的青島,需要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島的重要指示要求,一項一項落實到位。對于擔當“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主力軍的上合示范區來說,需要牢記囑托、勇擔使命,緊抓發展第一要務,積極拓展對外交流,深化對外合作,聚力打造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放大上合博覽會溢出效應,深化“友誠合作·共創未來”活動,全面提升示范區資源集聚水平、輻射帶動能力。需細化具體舉措,把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目標定位、“4+1中心”建設的重要任務,轉化為一個又一個項目、一項又一項創新成果,加速國家級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申建、回程班列提量、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等工作,力爭早出成效、快出成果。
擊鼓催征穩馭舟,奮楫揚帆啟新程。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更高水平開放,共創“一帶一路”美好未來,讓青島更加充滿活力、富有實力、獨具魅力。(青島日報評論員)

青島日報2021年10月18日1版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