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海洋碳匯也稱為“藍碳”。在威海,科技正“賦能”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威海以建設威海國際海洋科技城為抓手,加速推動海洋碳匯實現產業化、資本化。“作為威海國際海洋科技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南海新區的藍色碳谷是全國唯一的海洋碳匯主題園區。以藍色碳谷為核心,威海將建設海洋經濟先導區,主要發展海洋碳匯、現代種業等,打造海洋新興產業的策源地。”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院長趙明波介紹說。

據了解,海草床、紅樹林、鹽沼這三大海岸帶生態系統雖然面積不到海床的0.5%,其碳儲量卻達到海洋碳儲量的50%以上。2020年9月,依托南海新區東浪暖村閑置廢棄的海水蝦類工廠化養殖基地,威海市建起了濱海生態種植繁育與開發示范基地。

“建設方案堅持以發展海洋新經濟為主導思想,以‘海上綠洲,藍色田園,綠色發展’為建設理念,依托藍院和相關高校的技術優勢,根據現有基礎條件,優化資源配置,科學合理安排示范基地規劃布局。包括鹽生植物繁育板塊,耐鹽經濟物種繁育板塊,藍碳生物繁育板塊,藍碳科教板塊,生態產品智造與展銷板塊,藍碳人才社區六大板塊。”趙明波告訴記者,濱海生態種質繁育與開發示范基地(藍碳小鎮)于建設當年完成基地的初步規劃方案設計和場地的基礎改造,建成了占地200平方米的紅樹生態系統模擬池(典型南方濱海生態系統)和檉柳-堿蓬生態系統模擬池(典型北方濱海生態系統),改造占地1000平方米的鹽生植物繁育溫室大棚,完成20余株5年生紅樹和200余株當年生紅樹越冬和相關研究工作,引種了當地薤白、石竹、檉柳、堿蓬、月季等物種進行繁育與衍生品開發,以及濱梅、藜麥、黑枸杞、甜高粱、百合、皂莢等適合于濱海種植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鹽生植物。

此外,威海科研力量也發力藍碳發展,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和海洋生態經濟研究院實施了淺海貝藻標準化碳匯擴增養殖模式構建與示范等項目,開發出檉柳汽水、堿蓬籽食用油等藍碳衍生產品,海藻養殖碳匯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正在加緊制定。同時,威海還與清華大學等合作建立了海帶碳匯計量方法,完成全國首個“藍碳”方法學——海帶養殖碳匯方法學編撰工作,正在同步申請國內第一個藍碳行業團體標準。
“壯大藍色低碳產業動能、構建藍色新經濟體系、發揮藍色碳匯價值和潛力,打造碳中和先行樣板區。”趙明波表示,未來他們還計劃打造國際海洋生態大廈,將其打造成綜合藍碳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朱曉沖 威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