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段黃河河道全長183公里,占山東段總長的近30%、黃河下游河道總長的近24%,防汛責任重大。與此同時,這段黃河還有著段槽高、灘低、堤根洼等特點,河床高出兩岸城區地面4至6米,是典型的“二級懸河”,防洪減災壓力較大。尤其在南高北低的地勢條件下,極易誘發“南洪北澇”的城市水災。需要重點防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引發超標準洪水的風險。
面對這樣的防汛責任和壓力,必須同時加強兩個方面的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和完善。首先是黃河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既要鞏固黃河標準化堤防,改建加固險工、控導等工程,優化穩定主槽形態,提高主槽排洪輸沙能力,消除順堤行洪危害;也要深化灘區安全建設,持續提升灘區河道行洪和滯洪沉沙功能。其次是防汛應急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增強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堅守災害防御底線,一方面也要建立運轉高效順暢的防汛抗旱指揮調度體系和防汛物資儲備制度,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同時也不能忘記面向群眾的科普教育、專業培訓、應急演練,要全面提升群眾防洪減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唯有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構筑現代化防洪減災綜合體系,才能全面提升水旱災害綜合防治能力,確保黃河長久安瀾。(濟南日報 記者:郝倩)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