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序生長,“更新”是繞不開的話題。2021年青島兩會上,“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港城聯動”“老城復興”被寫進市政府工作報告,為青島城市更新列出了年度目標。
青島這一存量空間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產業導入與更新路徑在哪?在城市更新中應吸取哪些經驗、規避哪些問題?26日下午,第三屆中德歷史城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青島論壇在市北區館陶路新金融產業園舉辦,中德兩國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聚焦“歷史城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交流學術思想,共享發展經驗,為百年歷史城區煥活發展探尋新路徑。
26日,第三屆中德歷史城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青島論壇在市北區館陶路新金融產業園舉辦。
傳承文脈,讓記憶重建
不知史,則難以鑒今。摒棄“大拆大建”,保護城市記憶,讓“建筑可閱讀、人文可觸摸”,已成為現階段各大城市進行城市更新的共識。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衡設計集團董事長、總建筑師馮正功在題為《由點及面——促進城市可持續更新與文脈保護》的演講中,以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為案例,分享了一片棚戶區如何變身歷史名城的故事。
“最后一片棚戶區改造的時候,政府委托我們按照規劃做建筑設計。但當我們看到規劃時,就堅決地拒絕了。這里有原來的護城河、有老城墻,還有很多城市遺跡,當一個毫無肌理、毫無尺度的建筑重新矗立在這里,這個老城就要完整地消失。”馮正功介紹,當時,他們就建議政府重新做一個城市設計,打造一個保留徐州歷史的街區。如今,這里不僅是富有生活氣息的街區,也是年輕人和旅游者的打卡聚集地。
作為建筑師,馮正功通過這個案例特別強調了“城市設計者和建設者”的重要角色?!敖ㄖ熓浅鞘懈潞统鞘形幕Wo的主要落地者,建筑師的水平決定了城市更新的落地質量?!彼麖娬{,建筑師要關注中國城市化發展中的社會問題,要堅持對城市文脈的延續,對城市記憶的探索和對公眾利益的關懷,要能夠有效地介入城市更新,激活歷史文脈,提升城市品質。同時,他也對青島歷史城區更新提出建議,希望青島歷史城區在以“完成保留城市記憶和歷史”為目標的同時,守護歷史建筑中的傳統工藝,讓建筑通過修復達到當時的精美程度。

寧陽路12號走廊廊柱等具有特色的木質結構將采用原材質、原式樣修繕。邢志峰 攝
作為在青島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老市民,在法蘭克福生活了七年的新市民,曾任德國法蘭克福華茵中文學校辦公室主任、RIEDBERG校區校長的王曉梅在題為《文化及市民生活視角下的歷史街區保護利用的比較研究》的分享中則提到,“歷史城區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實施過程當中,時代所需要的綠色元素不僅僅是綠色的植被,更是對工匠精神的呼喚。”她認為,工匠精神是從文化滋養層面給予時代的關于“綠色”的重要構成元素。
同時,王曉梅也對青島的歷史城區保護和持續發展給予高度評價。“青島的專家們在歷史城區保護及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已經形成了非常系統、成熟且有前瞻性的專業理論體系。經過數代城市規劃者、建設者、執政者和廣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完全有自信、有能力繼續堅定前行,走向國際?!彼毖?,能感受到在“望、聞、問、切”的難得的良方背后,青島這一代有著獨立見識的知識分子、規劃者、建設者、執政者對于這片土地深厚、深邃的情感。
讓城市空間發展更有韌性
在談論城市更新時,退化公共空間的重構,則被越來越多人看作是賦能城市肌理煥新的有效途徑。
德國弗萊堡素有“黑森林之都”之稱。當天,德國弗萊堡市城市規劃局局長、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顧問委員會成員、倫敦城市規劃學院榮譽會員、弗萊堡大學社會學榮譽教授沃爾夫·達瑟金作了題為《德國弗萊堡的城市更新——以孔維巷和施篤林格街區為例》的演講,他通過對孔維巷、施篤林格兩個歷史街區更新案例的闡述,向我們傳遞了城市更新中“用好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性,而這也正是這個德國小鎮的迷人之處。
“公共空間與建筑同等重要,特別是街道和廣場的設計、營造。” 沃爾夫·達瑟金認為,公共空間意味著城市品質,街道和廣場及相鄰建筑構成的公共空間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是作為一座歷史城區所需要被人看到的東西,是城市的未來。
馮正功也提到,“城市更新實際還是要立足當代生活,我們要用鏈接、縫補、視覺通廊等一些串聯的方法,創造高品質的、符合當代生活的公共空間?!?/p>

煥然一新的廣興里。
“空間是我們安全保障的最低要求,也是城市生活品質的重要環節,城市留白能使得城市空間更具有韌性?!敝袊ㄖW會建筑文化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當代中國建筑創作論壇總召集人,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副會長,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興田以青島膠州路立面為案例分析,“膠州路的拓寬將里院一分為二,里院的生活通過這個斷面形式完全保留,這個里院博物館也得以和我們的生活無縫銜接,更加融合?!?/p>
當然,作為本次大會的主題之一,城市空間的“綠色”也被多次提及。
沃爾夫·達瑟金提出,要站在未來看現在,將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引入公共空間和相應的建筑結構。
“城市更新也涉及節能減排,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方式做專項資金,從而帶動一系列相關設施的改造?!睎|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東南大學中德城鄉與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歐洲規劃院校聯合會(AESOP)—歐洲和中國的城市轉型學術委員會負責人、中國城科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數字名城學部秘書長易鑫認為,城市更新是一個代價非常高昂的新的城市建設,關注“綠色”更新,能大大緩解我國所面臨的能源壓力。
打造未來城市模樣
新一輪的城市更新不僅僅是對“老破小”的升級改造,更多是依托新技術加持,將信息科技融入城市功能中,打造未來城市模樣。
“活力不只是賦產能式的入駐,更是新生活或是新市民的長期入駐。” 王曉梅認為,青島廣興里這個百年老里院變身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不失為一次“新業態激活新動能”的有效嘗試。但同時,她也提出,“產業賦能開了一個好頭,卻沒法避免產業生命周期的尷尬,宜居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更值得期待,其中,對于市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則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蓖鯐悦芬苑ㄌm克福新老城項目為例介紹,這一城市更新項目重建了地下停車場,同時,結合部分新建筑,比如少量的公寓和聯排建筑,引入了一系列服務于居住和商業用途的配套設施,如博物館、酒吧、餐廳、度假公寓、小商店、咖啡館等。
王曉梅認為,市北區向公眾宣告的“新基建賦能老城區”則是一個新亮點,未來,歷史城區不但可以實現5G的全覆蓋,而且智慧燈桿也會亮相老城的街頭。
而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指揮部總規劃師吳志強則聚焦“AI虛擬現實賦能文化復興”,詳實地闡述了人工智能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青島歷史城區應該是一個有生命活力、有創新力、作為思想策源地的新青島,所以,青年人的創新活力導入是必然,這就要求我們要精準地、大量地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來輔助我們今天的設計?!眳侵緩娦蜗蟮匕褮v史城區的構成要件比作是基因和細胞,“城區如何煥發生命力?不能一提到老城區,就不能動或者不重視,這是兩個極端,都有問題?!彼J為,要把歷史城區分別作為基因和細胞進行處理?!盎虿荒茈S便改變,細胞必須生生不息地更新。”
“因為我們不掌握規律,就會被束縛不敢動,而不敢動本身就損害了生命力。但是,亂動也是有風險的,所以,要想精準,必須依靠人工智能。我這里有全世界數字城市的圖譜,覆蓋了13861個城市,現在1.0的版本包含了多種類型,如城市的單棟建筑、綠地、道路、地形等。我們可以找到和青島最匹配的基因城市,找尋青島未來發展的規律性?!痹趨侵緩娍磥?,人工智能可以避免歷史城區更新過程中不可挽回的損失,也為更新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