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西行,從青島西海岸到甘肅隴南,1400余公里的直線距離,只需不到3小時航程。
10月11日13時,飛機開始在隴南成縣機場上空盤旋待降。正午艷陽高空“打光”,“隴上江南”盡收眼底——山嶺高峻、刀劈斧削,層疊云霧之間宛若碧綠波浪;河谷深邃、曲折蜿蜒,重巒之中恰似湛藍瓊玉。
感嘆之余,更是令人期許滿懷:在與黃海之濱遠隔山海的這里,在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處的這里,一批又一批來自西海岸新區的“東西協作人”,經歷了怎樣的5年,讓致富活水得以汩汩東來?
產業“造血”百業興

青隴現代農業產業園。
在隴南市武都區的青隴現代農業產業園里,趙小平走到即將運往種植區的橄欖苗旁,熟練地將花莖往下一拉,掛到鼻尖處,貼近了仔細觀察。
“葉片很健康,長勢不錯?!弊鳛榍嚯]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技術總監,作物長勢良好是讓趙小平最開心的事。
2019年,趙小平見證了荒灘變身現代產業園的奇跡?!皬囊巹澋介_荒再到建成投產,我是青隴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一奇跡的見證者、親歷者?!睆氖罗r業工作近40年,趙小平直言在青隴現代農業產業園領略了“科技”之于農業的力量。
“6個月,這里真正實現了從無到有。”趙小平贊嘆,設施農業在甘肅省本不多見,更不用說有科技含量如此高的現代設施農業園區。產業園規劃設計、項目選址、招標代理、設備采購、施工建設……趙小平眼見西海岸選派來的6名農業技術干部掛職產業園,僅用半年時間,50座雙膜鋼架大棚、10座雙坡面日光溫室、1座13連棟溫室、1座智能溫室拔地而起,現代農業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助力隴南農業發展實現“彎道加速”。
如今,青隴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的芥菜苗已輻射12個鄉鎮1000畝地,總計育苗400萬株,規?;N植使得武都區芥菜種植與四川省的老壇酸菜生產商做起了訂單生意;這里培育的高品質橄欖苗,更是為隴南這一“橄欖之城”進一步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和產品品質,有了超越西方國家橄欖油品質的底氣。
產業!在這片土地上,西海岸最先瞄準的便是這致富之源。

辣椒成增收大產業。
2019年,武都區利用西海岸新區財政幫扶資金,重點支持周期短、見效快、帶貧效果明顯的特色種養業。與山東湘魯食品公司簽訂2萬畝辣椒種植協議,帶動全區303個村2.26萬戶群眾種植訂單辣椒,同步啟動建設了滿天紅辣椒加工廠,引進四條現代化大型流水生產線,既保證了辣椒就近加工,延伸了產業鏈條,還增加了就業崗位,實現綜合產值3120萬元,短時間內帶動了5675戶貧困戶實現增收,真正用西海岸行動把“小辣椒”做成了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大產業”。
青隴兄弟啤酒等在武都區設立分公司,成為“引企入武”的重要窗口;共同推進總投資300萬元的供銷農產品配送中心項目,設立“青島海鮮館”;協調武都區祥宇橄欖油公司、田園橄欖油公司等企業建立“隴貨入青”長期購銷合作,通過經貿、商超、電商、直購、推介等五大消費扶貧平臺,為武都農產品打造永不落幕的“展銷會”……

武都區有豐富的農特產品,西海岸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借西海岸之所能,幫武都之所需。5年來,兩地走出了一條產業協作、企業合作、項目帶動的“造血”式路子。
“赤子”演繹山海情
來自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的徐玉祥,今年8月剛赴隴南,便開始走進山區訪問脫貧戶,探尋當地人最根本的需求。
“雖遠隔千里,但技術是相通的。這里的地塊小,但實際耕地面積并不少,只要找準方向、匹配合適的農業技術,這里的農業也可以大有作為?!毙煊裣樽苑Q是一名“老扶貧人”,2015年起便赴貴州安順開展定點扶貧工作,如今又來到甘肅隴南進行東西協作,“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給這里的人們留下技術和理念。”
“這里最需要建成完善的農產品外出通道,首先要實現快遞進村。”來自區交通運輸局的張兵在隴南做起了農產品市場需求調研,同時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推進改性瀝青混凝土工程,希望有效解決山體滑坡問題。
來自弘文學校的青年教師宋麗,則走進了武都區鐘樓小學,開啟了一年的支教工作?!斑@里的孩子樸實又勤奮,我想在這里多出幾節示范課,與這里的優秀教師交流溝通教學經驗?!?/p>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5年來,西海岸新區和武都區緊緊抓住干部人才交流機遇,廣泛開展干部人才掛職、交流、培訓,促進觀念互通、思路互動、經驗互學、作風互鑒,有力推動了東西協作干部人才交流工作落地落實。
“西海岸新區干部為企業和百姓服務的精神讓我印象深刻,希望能把先進理念學好,為‘山’區發展帶來‘?!乃悸贰!迸c西海岸眾多“東西協作人”的多年相處,他們“主動服務”的作風給武都區鄉村振興局副局長石社喜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幾年,西海岸新區幫助我們持續加大基層干部、貧困村致富帶頭人的培訓力度,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滿懷赤誠的人才隊伍?!笔缦矊τ浾哒f。
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區已援派掛職干部4人,援派各部門的32名專業技術人才到武都區相對應部門進行幫扶;援派支醫26人、支教22人,共為武都區培訓教育醫療專業技術人才2000余人;新區鎮街與武都區已完成了40對鎮街、40多對村與村、30多對企業與村結對幫扶,為武都區鄉鎮培訓1000多名基層黨政干部;已撥付區財政專項幫扶資金3000多萬元,社會幫扶捐款捐物達1800多萬元,完成消費協作1.3億元,帶動3400多人脫貧。
三地攜手共錦繡
走在隴南市武都區的街頭,可以看見“青島路”“西海岸街”的顯著標識,這是對兩座城市東西協作山海情深的最真實寫照。
自2017年8月,新區與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簽訂東西扶貧協作戰略框架協議以來,兩座城市把協作幫扶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用一段跨越山與海的協作佳話譜發展新篇。
緊盯協作項目落地,深化各類結對幫扶,嘗試創新鄉鎮、村企間結對幫扶模式和舉措,新區和隴南之間的來往更加密切、協作更加緊密,確保了各類協作方案有行動、有措施、有成果,攜手奔小康取得顯著成效。
隴南向西北180公里車程,定西市岷縣正書寫著同樣的篇章。
來自西海岸新區人社局、工信局、農業農村局、司法局、住建局、文旅局、交通運輸局、自然資源局8個部門的9名專業技術人才已在岷縣相對應部門展開協作;西海岸10家醫院、16所學校與岷縣醫院、學校開展結對,援派支醫8人、支教8人,已為岷縣培訓教育醫療專業技術人才382人;西海岸新區鎮街與岷縣完成了18對鎮街、19對村與村、11對企業與村結對幫扶,為岷縣鄉鎮培訓基層黨政干部240名……
從隴南市武都區到定西市岷縣,西海岸東西協作的腳步從未停止,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征程上一路高歌。(通訊員 王雪/文 張靜/圖)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