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8日訊 市政府新聞辦今天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青島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立足“十四五”、展望2035,明確了青島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題主線、發展定位、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根據《規劃》,到2025年,青島市農業高質高效走在全國前列,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穩定在700萬畝、300萬噸左右,農業科技貢獻率提升到72%。鄉村宜居宜業走在全省前列,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70%。農民富裕富足走在全省前列,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到2035年,我市將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是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外延是實現生產設施化、服務社會化、產業融合化、生活便利化、環境綠色化、治理高效化、農民技能化、鄉風文明化。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規劃》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為目標。同時,圍繞青島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市發展定位,《規劃》提出了打造“山海共融、齊魯田韻、青島品質”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建設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三個定位。

《規劃》突出“兩個融合”。全面優化“一軸三片、四區多點”農業生態產業布局,加快構建“新市鎮新村”布局,推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和城鄉融合發展。
在產業振興上發展“六大農業”。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園區農業、數字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做大做強外向型農業,培育打造農業全產業鏈。
在鄉村建設上突出“七個重點”。加快補齊農村基礎建設短板,建設綠色低碳鄉村,推動農民住房建設改造提升,健全農村衛生防疫體系,健全農村應急管理和救援體系,實施健康鄉村行動,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
在創新驅動上深化“五項改革”。持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實施村集收入倍增計劃,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健全農業農村支持保護制度和城鄉融合體制機制。
在規劃落地上突出“項目化、工程化”。落實市委“項目落地年”要求,謀劃了16項重點工程、65個重點項目,明確責任單位,確保規劃任務落地落實。
對于關注度極強的現代種業問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將加快發展現代種業,確保供種數量和質量“雙安全”,到2025年,全市種業創新育種體系專家團隊達到25個,種業研發平臺達到10家,建設國家和省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5處,種畜禽和水產良種場、擴繁場達到40個。
“以前我們都是編制農業發展規劃,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實現了由編農業發展規劃向編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規劃轉變,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規劃》實現了由推動農業“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以穩產保供為首要任務,重點強調穩定糧食和生豬產能,豐富“菜籃子”產品,保產量、保質量、保多樣,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實現了由農業農村發展向城鄉一體化發展轉變,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建設數字鄉村,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暢通城鄉要素循環,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了從側重抓發展效益向強調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轉變,積極探索碳達峰碳中和農業農村發展新路徑,實施農村“三節三治”行動,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鄉村,讓鄉村成為青島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標志、美麗青島的底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