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天(10月29日),2021青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周和第二十一屆中國青島藍色經濟國際人才暨產學研合作洽談會將在西海岸正式啟動。
一周前,在2021青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周和第二十一屆中國青島藍色經濟國際人才暨產學研合作洽談會新聞發布會上,青島市人社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傳華的一句話引起觀海新聞記者的注意:“關于人才工作,三類城市靠資金,二類城市靠政策,一類城市靠生態。”
可巧的是,在當天上午舉行的市南區“人才客廳”揭牌儀式上,他也提到了“人才生態”。
一天兩個場合,均是在脫稿致辭環節道出“生態”,那么這個當天的高頻詞匯就不是偶然出現了。

當天這個高頻詞背后集納的是什么?當“生態”聯姻“人才”,又將是怎樣的一場布局?劉傳華說,“人才生態”的前綴應該是“優美”,它是一座城市硬環境與軟環境的兼容并蓄,也應是一座城市、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個體所在“大環境”、“小環境”及其所集各維度環境的云蒸霞蔚;還應是百花齊放、百舸爭流、萬船競發的氛圍;又應是學無長幼,達者為先,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四方館”;“人才生態”自帶流量,本身就是“強磁場”,具有強勁且源源不斷的內生力、循環力;它靜水流深,可以涓涓細流,又能浪起云涌,它如潭,清澈見底,似海,波瀾壯闊;它因每個因素每個因子的存在和調動而生機勃勃;這里沒有假山石、人工泉,布局格調,一切運行,都統歸于自然。

關鍵詞》》本原
硬環境,軟環境,關鍵還得靠人才環境。在當前的人才工作中,一個城市完全可以將另一個城市的人才硬環境全盤拷貝,人才軟環境卻無法克隆。軟環境之人文環境界面的親和度,直接決定著一座城市對人才吸引、聚集、融合、發展的切入度。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這是大自然和人才成長發展的必然規律。這里的“高處”,就是人才所追求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和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大小環境。在“世界人才大戰”已從單一的“價格戰”、“政策戰”逐步演變為綜合性的“環境戰”的今天,人才工作必須螺旋上升式回歸本原,推究、探索、滲透吸引凝聚人才的“生態之道”,營造好一座城市的大環境、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小環境,及關系引、聚、培、用人才的綜合環境。 “一旦一座城市有了優美的生態環境,就如有了鳳凰非此不止的梧桐樹,全球各行業、各維度的高層次人才便會有來此貢獻才智的內生力,社會各界各行各業便會有在現有崗位上自我突破,爭先恐后的成才動力,城市中的存量人才在創新創業上便會有雨后春筍般的爆發力。”劉傳華說。
作為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的青島,肩負著建設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等國之重任,正在深入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正在全面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創業城市,今天的青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
近兩年來,青島秉持“來了就是青島人”的理念,堅持“以人才為本,對人才負責”的態度,著力構建近悅遠來、才盡其用的機制體系,她打通了產才融合壁壘,拓展人才使用新空間,突破“單位人才”束縛,構建了人才共享新機制;她突破“區域人才”限制,搭建聯合研發創新平臺,堅持用培結合,讓人才在使用中加快發展成長;她堅持以評促用,讓人才在評價中獲得認可和尊重,堅持分配激勵,讓人才在能量上充分釋放……在“優美人才生態環境”的構造上,青島已經做了諸多有益的嘗試和落地。

關鍵詞》》“四方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若想全方位引用好、培養好人才,就必須暢通來青、回青、在青人才的對接服務渠道。這是“人才雨林”云蒸霞蔚、“人才潭水”深而清的關鍵一環。
近幾年,青島市聚焦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立體式推進引才聚才服務體系建設,傾力打造了首批十家人才驛站試點單位,形成了人才服務“微社群”,讓來自五湖四海、滿腹才學、一腔熱血的“諸子百家”在此有了開匣啟櫝、放飛夢想、實現抱負的“四方館”(人才驛站)。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四方館”里有全天候的專兼職服務人員,在這里,業界翹楚、青年才俊、未來力量足不戶便可實現融入青島貢獻才智的“一站通辦”、“產才通聯”。自踏入這一方土的那一刻起,這座城便不再陌生,甚至會“驛見鐘青”。

關鍵詞》》強磁場
人才生態優美的前提是生態分子種類的豐富、布局的優化,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舸爭流的氛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寬度。
人才在哪里?人才在各行各業,在角角落落,有增量,也有存量,有的已經抽穗拔尖,有的還在破土萌芽,更有的正在胚胎孕育。
為更好地引育人才,青島市建立了人才分類培養機制,實施優秀企業家培養計劃、高端人才培養計劃、新銳人才托舉計劃、博士后培養計劃、新領域專技人才培養計劃、工匠人才培養計劃、社工人才培養計劃、鄉村人才定向培養計劃,高維度、多弧度、眾經度強化這座城的“人才磁場”。
在“八大計劃”的協同推進下,2019年以來,青島市累計培訓企業家2000余人,其中入選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19人,有9位企業家獲評“山東省優秀企業家”;累計認定獎勵頂尖人才12名,發放獎勵資金3230萬元,集聚院士64人(其中駐青院士33人、聘任院士31人);升級“博士后培養留青”政策,累計進站博士后5100余人,出站2400余人,博士后出站留青率達76%,近百名博士后發展為院士、省泰山系列專家等高端人才;在工業互聯網、新基建等21個新興專業領域年培訓專技人才達到10萬人;實施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先后推出金藍領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制、以工代訓等政策,培訓政策受益群體覆蓋面不斷擴大,2019年以來,全市完成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5.1萬余人;建立區市、街鎮、社區三級“社會工作支持中心”,培養市級以上社工領軍人才158人,持證社工人才達到7452人,居全省第一;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辦法,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推進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百千萬”示范引領工程,全市鄉村人才達到40萬人!
關鍵詞》》市場化
大自然的生態良性發展是因為“道法自然”,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為雨林中的參天大樹、未來棟梁做著陽光、養分、水分等方面的補給,有啄木鳥來及時為其清除蟲害,讓其可以專注于雨林的支撐與成長。人才的生態若想不生病,同樣需要遵循規律,而市場化服務機制的引入,便是那雙能夠將工作銜接得恰到好處、充分調配給養要素的看不見的手。
“當前青島正加快推進創業城市建設,人才集聚程度不斷提高,人才服務呈現多元化特點,這就要求我們突破以前以公共服務為主的思維模式,用市場化的方法整合社會服務資源,更好地解決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劉傳華說。
為打破高層次人才服務供需不平衡的僵局,讓人才事好“辦”,把人才事“辦”好,青島堅持市場邏輯,把引入社會市場力量作為人才服務提質增效的關鍵,在即墨區開展“市場化”服務試點,出臺了《即墨區高層次人才服務實施辦法》,不斷完善人才服務供給體系。
市場化服務模式破除“四唯”傾向,堅持憑能力、業績、貢獻評價人才,把企業年度銷售額、投資創業納稅額、個人年度納稅額、解決就業人員數量等諸多要素,納入人才分類認定標準。采取以賽選才、按薪定才、以績推才、自主薦才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將人才劃分為A類到E類5個層次類別,創造性地將即墨區優秀企業家、即墨區首席全科醫師、中醫師、基本公共衛生醫師、高級社會工作師人才、優秀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等區級高層次人才納入E類行列,涵蓋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高層次人才和基礎性人才,使人才范圍更加開放包容,全方位構建起更加開放包容的聚才新格局。
關鍵詞》》智能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隨著人才的集聚,人才服務工作面臨著各級各類政策繁多、服務對象層級紛沓、各類需求不一而足、動態監測難以實現等等一系列的挑戰。為讓人才生態下的曲徑通幽既美麗又清晰,近年來,青島聚焦解決政策落實中的不知曉、看不懂、不會辦、碎片化的問題,著力提高服務主體主動性、提升服務對象獲得感,把提升人才服務數字化水平作為突破口,搶抓數字青島建設機遇。
青島市在李滄區開展了“無感服務”試點,已初步構建起“無感知、免打擾”的人才服務新模式。 “無感服務”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理念重塑、流程再造、模式創新、智慧賦能,為企業和人才提供需求即時感知、靶向推送、智能預判、跟進處置的全新升級服務模式。依托李滄區人社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和人社專員隊伍,利用大數據高效算法,架牢了人才服務精準化精細化數據支點,為人才提供全鏈條、無遺漏、全周期服務。
“無感服務”具體是什么?舉兩個例子:青島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王迅在畢業前夕參加了校招直播宣講會,忙于找工作的她兩天后便通過手機短信收到了跟自己專業、就業意愿匹配的崗位和相關補貼政策;已具有副高職稱的溫琦,在該服務的提前介入和量身政策推送下,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正高職稱的評審。
無感服務聚焦人才個人發展全周期,它能夠記錄人才發展全周期的節點變化,按照補齊短板、墊高長項的原則繪制個人“成長樹”,綜合人物畫像、行為建模、智能分析等手段,提前推送“晉升政策”、“技能培訓”等禮包,引導人才遞進式成長。自啟用至今,已成功助力16人入選高層次人才項目,人才成長速度較平臺使用前同比增長近60%。
關鍵詞》》柔性
在雨林生態中,一根藤蔓可以嫁接多棵大樹,橫跨東西,所結碩果便會惠及更寬的區域,供給更多的生物。
青島市在“人才雨林”優美生態的構造中引入了仿生學,出臺并支持柔性引才政策,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采取項目合作、成果轉化、聯合研發、技術引進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面向全球招募各類英才到青“揭榜掛帥”;支持企業建設“人才飛地”,就地集聚人才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同時,將市科技計劃、科技獎勵向以柔性方式來我市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及其團隊開放,對柔性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直接納入我市高層次人才服務范圍,享受綠色通道服務。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猶在耳畔。近幾年,青島市人社局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市人才辦的具體指導下,主動與相關部門加強協同配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決策部署,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不斷加大人才政策供給力度,創新人才分類培育機制,著力提升人才服務質效,人才創新創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截至2020年底,全市人才總量達到230萬人,比2018年底(193萬人)增長19.17%。其中,全市高層次人才達到14429人,約占全省總量的三分之一。2019年以來,全市共為外籍人才辦理來華工作許可12937人次,居全省首位。青島市連續兩年獲得全省“雙招雙引”考核第一名,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最佳引才城市”,十次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國城市”。
“三類城市靠資金,二類城市靠政策,一類城市靠生態。”這句話不是偶然。青島市的人才服務工作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工程,多維度、廣跨度、創新點星羅棋布,單從幾篇文章難以蓋全,但通過以上幾個關鍵碎片閾,我們不難管中窺豹,當天那個高頻詞背后集納的是什么,我想應該是青島市人才工作在邁入新階段后轉型升級的堅定態度和新的藍圖方向。
“人才周”及“藍洽會”沒有如期舉行,對青島市的人才引進工作及全球英才來說應該不是遺憾,正所謂“好飯不怕晚”,推遲一段,我們再在“人才雨林”見。(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楊海濤 配圖來源于新華網)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