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實體經濟
截至9月末,青島本外幣貸款連續37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為實體經濟提供強力支撐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伴隨著多項數據的陸續出爐,青島金融業再次交出“含金量”十足的三季報,“金融業貢獻度持續增強,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實體經濟, 資本之水不斷澎湃聚集”三句話簡單勾勒出三季報的基本輪廓。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前三季度,全市經濟持續穩定恢復,GDP實現首破萬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這種韌性與強勁同樣也體現在青島金融業的發展上。
前三季度,全市實現金融業增加值679.8億元,兩年平均增長6.9%,高于全市GDP兩年平均增速0.6個百分點;金融業實現稅收178.2億元,占全市稅收的比重為11.4%,同比增長36.1%,高于全市稅收增速12.9個百分點,金融對地方經濟的貢獻持續增強。
金融業“加速跑”的一大標志,就是為實體經濟提供強力支撐。截至9月末,全市本外幣存款余額22210.7億元,比年初增加1703.6億元,同比增長8.9%。本外幣貸款余額23719.6億元,比年初增加2654.8億元,同比增長13.0%。其中,本外幣貸款增速比全國高1.6個百分點,比全省高0.2個百分點,已連續37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貸款期限和結構趨于優化成為亮點。至9月末,全市中長期貸款余額9693億元,同比增長15.7%,比全市貸款增速高2.7個百分點。制造業貸款連續20個月保持正增長,連續5個月增速環比提高;普惠小微貸款、涉農貸款分別同比增長38%和16.2%,比全市貸款增速均高25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青島軍團”的持續擴容,創投風投的迅速集聚,都印證著青島對資本吸附能力的再升級。
截至目前,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1家,新增上市公司數超過去年全年,上市公司總數達到70家。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和上市公司總數穩居全省首位。截至9月末,上市公司累計募集資金111.4億元。新三板掛牌公司70家,募集資金3.85億元。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914家,實現融資44.2億元。非金融企業發行債券151只,融資1093.9億元;銀行發行債券225只,融資1199.5億元。
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青島“蹄疾步穩”。截至9月末,全市在中基協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32家、管理基金1534只、管理規模1424.6億元,較年初分別增加70家、647只和385.3億元,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數量在全國36個轄區中均居第10位,分別比山東(不含青島)多63家、536只,青島北方私募第三城、全省龍頭的地位不斷鞏固;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管理基金數量增速均居全國第2位,管理規模增速居全國第7位。
專家點評
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劉曉曙:
金融對實體經濟“供血”更注重提質增效
青島前三季度金融發展穩健增長,是實體經濟資金需求和金融體系資金供給同向共振作用的結果,印證了前三季度全市經濟持續恢復、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續顯現。
一方面,我市經濟基本面持續改善向好,增長韌性加強,實體經濟對資金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增強,貨幣流動性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渠道更加順暢,資金的供給更加均衡合理。
從青島金融業前三季度的數據可以看出,通過持續深化金融改革,從嚴防控化解金融風險,我市金融業增加值穩步提高,金融結構持續優化提升,貸款不良率處于歷史低位。尤其是貸款總量增速上升,貸款結構趨于優化,意味著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供血”更加注重提質增效。如青島制造業前三季度投資快速增長,全市制造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8.0%,占全市投資比重為23.8%,對全市投資增長貢獻率66.7%,由此全市制造業貸款連續20個月保持正增長,連續5個月增速環比提高。
一直以來,以銀行融資為主的間接融資占據主導地位是青島金融業的“短板”之一,這種不合理的結構造成企業負債率和融資成本偏高,同時也使得金融風險向銀行業集中。而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展直接融資渠道,推動社會融資結構由間接融資為主向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并重轉變,成為拉長這一“短板”的重要舉措之一。今年以來,青島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力證明了這一點。(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 軍)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