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器官捐獻可以直接用于挽救他人的生命,遺體捐獻對于醫學教育和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近日,記者采訪到青島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院長王建勛。青島大學作為青島市唯一具有遺體接受資質的單位,截至目前已接受1046位愛心市民的遺體,每年接受數量在80位左右。而且,青島市第一位遺體捐獻者正是青島大學人體解剖學的學科創始人沈福彭。

“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
“沒有遺體捐獻就沒有解剖學,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在采訪之初,王建勛就這樣向記者點明了其中的重要性。
解剖學作為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形態科學,是醫學領域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是醫學生進一步學習后續醫學的基礎。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遺體捐獻者,才能夠支撐起解剖學這門學科。
在科學研究方面,遺體捐獻后的解剖是探明患者發病機制及發生、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具有重大意義。在此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不少人以捐獻遺體的方式“在至暗時刻邁出勇敢一步”,幫助世人認識了新冠肺炎的發生發展機理,被永遠銘記在醫學史上。
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曾在公開報道中表示:“在烈性傳染病流行時期,捐獻遺體的科研成果可能拯救無數人的生命,價值不亞于烈士?!?/p>
而在醫學發展方面,捐獻的遺體用于醫學教學、臨床尸解和醫學研究,除供醫學院學生觀摩和解剖外,通過臨床解剖,可以驗證醫生的診斷是否正確,并積累醫療經驗,進一步分析疑難雜癥的病理機制,并應用于臨床,為醫學界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對于國家醫學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遺體短缺是醫學院普遍面臨的問題
遺體捐獻作為醫學教學、臨床應用和醫學科研的重要資源,隨著我國社會文明的進步和醫學事業的發展,醫學院校對遺體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遺體標本緊缺是許多醫學院校面臨的一個問題。
“不可否認,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都面臨著嚴重的遺體短缺問題。”王建勛坦言,大多數醫學院校的遺體捐獻量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求量,不僅影響教學質量,更影響未來醫生的水平。目前國內公認的理想教學效果是每4名學生解剖1具遺體,而現實中的基本沒有哪個醫學院能具備這樣的條件。由于沒有遺體捐獻者,極少數醫學院校甚至不得不用人體掛圖和模型來教學。
多年來,青島市的遺體捐獻數量都排在全國前列,而青島大學作為青島市唯一具有遺體接受資質的單位,截至目前已接受1046位愛心市民的遺體,每年接受數量在80位左右。
“雖然沒辦法達到4人一位‘大體老師’的理想狀態,但基本可以滿足我們的教學科研需求?!睋踅▌捉榻B,醫學院每年近500名臨床醫學本科生的解剖學實驗,及研究生、附屬醫院臨床醫生的臨床實踐都能得到基本滿足。

傳承!學科創始人是青島首位遺體捐獻者
一直以來,遺體捐獻都是本著自愿、無償的原則,盡管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遺體捐獻對醫療衛生事業及社會和諧發展的貢獻及意義,但我國遺體捐獻登記人數僅占我國人口總數的0.01%左右,而實際捐獻的數量也僅占登記人數的4%-20%。
對于每一位遺體捐獻者,醫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們都是心懷敬意。“事實上,我們青大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的創始人沈福彭教授就是遺體捐獻者之一,至今他的遺體還在他親手創建的解剖標本室內‘繼續站崗’。”原來,作為學科創始人的沈教授曾在生前立下遺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遵照沈教授的遺愿,去世后,他的骨骼被經過精心處理制成了骨架標本,擺設在幾十年前他親手創建的解剖標本室內。沈教授也成為我國捐獻遺體以骨架制成標本的第一人。
自1982年青島遺體捐獻首倡者沈福彭自愿捐獻遺體后,青島遺體捐獻和器官移植事業開始逐步發展。2010年,青島成為全國首批六個器官捐獻試點城市之一;2011年,青島正式實施第一例器官捐獻。
對于青大醫學師生來說,尊重遺體、敬愛遺體是傳承已久的態度,不少醫學教學人員更是成為遺體捐獻志愿者的一分子。就像每次解剖課開課前都會舉辦悼念儀式,以表達對這些“無言良師”們最深的敬意。每年,青島都在福寧園奉獻林舉行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奉獻林展廳內公示捐獻者名錄,清明節前后,更新捐獻者雕塑墻。
正如解剖學誓詞里所說:無言良師,授吾醫理;敬若先賢,臨如活體;正心恭行,追深辨細;德彰術精,修成大醫。是遺體捐獻者們用自己的軀體,成就了醫學生成才之路;感恩無言良師,將激勵廣大醫學生樹立救死扶傷之志,成就大醫精誠之德,為醫學事業無私奉獻。(文/李麗濤 圖、視頻/徐斌)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