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6日訊 “依據《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第五十五條規定,決定給予你單位罰款人民幣10萬元的行政處罰,請你單位在15日內,到指定銀行繳納罰款”。區人社局下屬勞動監察局工作人員趙金斌將行政處罰決定書遞到當事人手中說。
“我們接受處罰,一定按時支付欠發工資。”工地的項目經理拿著行政處罰決定書,忙不迭說道。
每年中秋將近,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就成了“熱點”。而在今年,《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的出臺,勞動監察局深挖欠薪根源,嚴格執法,無疑將往年的“熱點”有效遏制,確保全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落地落實,讓每一位農民工綻放笑容。
搞好宣傳培訓,打好“主動仗”
“張工你好,省監管平臺上農民工工資保障金有預警去哪能消除?按規定繳納保證金后24小時預警自動消除。但農民工銀行卡號填錯了工資發放不成功怎么辦?”在區勞動監察局組織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培訓會上,臺上臺下交流熱烈。
政策知曉是關鍵。為搞好條例的培訓宣傳工作,即墨區勞動監察局堅持“部署+培訓”同步走、“普及+重點”共推進、“線上+線下”齊發力,組成“人社專家團”深入項目工地,開展條例宣傳。截至目前,即墨區勞動監察局先后舉辦4場大型聯合宣傳活動,深入84個在建項目工地,發放宣傳資料10000余份,以提高勞動者依法維權意識和政策知曉率。
深挖欠薪根源,建立“擔保倉”
2020年8月,即墨區勞動監察局執法人員發現某項目施工單位欠發農民工6月份工資,立即到現場核實情況。而項目施工方卻說,建設方沒按時撥付人工費經聯系建設方,確認情況屬實。即墨區勞動監察局立即約談了建設方負責人,向建設方下達工程款支付擔保的法律文書。
“責令你單位7月10日前,按規定向施工單位提供工程款擔保。”現場,即墨區勞動監察局給建設單位立即下達責令改正指令書,建設單位按時辦理工程款支付擔保并向施工單位撥付了人工費,及時足額發放了農民工工資。
采用經濟手段約束建設單位向施工承包企業提供相應的支付擔保,建立資金“擔保倉”,等于抓住了建設單位的“錢繩子”,從源頭上遏制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半年多,即墨區勞動監察局采取微信群調度、電話詢問進度、施工現場督導等方式,對10家項目經理進行約談,對45個項目進行現場督導,對22個施工單位下達責令改正指令書,數量明顯少于往年。“擔保倉”的建立,切實維護好建筑施工企業和廣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拓展維權渠道,開辟“綠通道”
項目工地門口的醒目位置,都矗立著一塊維權信息告示牌,對建設主管部門、勞動保障監察、勞動爭議調解仲裁等維權渠道進行公示,對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工資支付日期進行明確。
“以前我們要維權,需要到處查電話,而現在人社部門統一規范的維權信息告示牌啥電話都有了。”項目工地前,農民工朋友許超在告示牌前說道。
按照條例規定,項目工地要設立維權信息告示牌,區勞動監察局為實現“零接觸、云維權”的目標,還通過局門戶網站、二維碼微信公眾號、新聞媒體等手段拓展維權渠道,開辟農民工討薪“綠色通道”,確保勞資隱患發現在一線,矛盾問題解決在現場,真正做到“職工有所盼,監察馬上辦”,確保了全區勞動關系和諧穩定。(青報全媒體記者 王萌 通訊員 孫廣田 劉欣欣)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