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夢深藍,青島揚起新的風帆。
近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青島市“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關內容。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青島市將圍繞進一步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總體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國家深遠海開發戰略保障基地、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示范區、海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示范區。
海洋是青島的特色和優勢所在,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建設更具引領示范作用的現代海洋城市,是青島在城市競爭中的一張王牌。
實際上,近年來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全國已有多個城市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島的“競爭對手”深圳、上海、天津、大連、寧波、舟山等城市,都已經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寫入了相關城市規劃,或者將之確定為城市在海洋領域發展的主要目標。

同臺競技,是挑戰也是機遇。在全國范圍內,青島、上海、深圳分別是北部、東部和南部海洋經濟圈的代表城市之一,青島與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相比,在未來海洋領域的發展充滿共性,也各具特色。
如何走出一條具有引領性的特色發展之路,在新一輪海洋競爭中獨占鰲頭,是擺在青島面前的一道大課題。《規劃》的出臺,為青島“十四五”時期海洋經濟發展刻畫了路徑。
01、特色優勢,戰略要地
“向海則興,背海則衰”。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發展海洋事業已成為全世界的一種廣泛共識。茫茫大洋、藍藍海波,蘊藏著人類對更好更快發展的共同愿望。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勾勒了未來五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也為我國海洋領域的長遠發展勾畫了方向——
堅持陸海統籌、人海和諧、合作共贏,協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權益維護,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青島海洋經濟發展態勢好,已經蓄積了相當的基礎。
“十三五”期間,青島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特別是2019年以來,青島發起經略海洋攻勢,聚力打好海洋產業、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對外開放、海洋生態、海洋文化等六場硬仗,海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近三年間,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10.5%,2020年占全市GDP比重近三分之一。
深藍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十四五”開局以來,全國發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城市迅速增多,海洋經濟發展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態勢。無論是山東建設海洋強省,還是青島建設現代海洋城市,都要求青島在經略海洋上展現更大作為。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青島要著力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海洋經濟對外開放合作,進一步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力爭到2025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響力顯著提升,到2035年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進世界城市體系前列,為建設海洋強國、海洋強省作出更大貢獻。
02、“雙核引領、灣區聯動、集聚發展”
從全國來看,我國海洋領域可以分為北部海洋經濟圈、東部海洋經濟圈和南部海洋經濟圈;從各海洋經濟圈來看,青島、上海、深圳分別是北部、東部和南部海洋經濟圈的代表城市之一。作為重要的海洋城市,青島、上海、深圳在規劃中都立足“雙輪驅動”,同時強調協同、集群發展。
深圳構建以前海、大鵬為核心,“兩翼齊飛”的海洋產業布局,上海突出臨港新片區、長興島雙輪驅動,青島亦強調雙核引領的作用。《規劃》中,青島提出將優化海洋經濟發展布局,加快海洋特色園區建設,推進區域聯動和產業協同,形成“雙核引領、灣區聯動、集聚發展、區域協同”的總體格局。
雙核引領指的是青島西海岸新區和青島藍谷,青島將利用好“雙核”在海洋產業和海洋科創方面的集聚效應,同時將青島膠州灣東岸的市南區、市北區和李滄區,膠州灣西岸上合示范區、膠州市,膠州灣北岸的城陽區、高新區,嶗山灣-鰲山灣西岸的嶗山區、即墨區以及平度和萊西,陸海統籌,推動協調發展、集聚發展。

協調發展就是立足各區市產業基礎和未來發展方向,各有側重,互有配合;集聚發展就是根據各自布局培育海洋產業集群。目前,青島正深化“領軍企業+產業集群+特色園區+專班推進”模式,促進企業資源共享、產學研協同、資本對接和產能合作。圍繞海工裝備制造、海洋三產融合、海洋生物醫藥、水產品加工、海上風電、海水淡化等領域,推動打造一批百億級、千億級海洋產業集聚區。
具體來看,青島將持續加強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即墨女島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基地、嶗山區海洋生物特色集聚區、西海岸新區海洋生物集聚區,即墨區藍谷藥業海洋科技谷、李滄區院士產業核心區試驗區海洋經濟板塊、市南區濱海文化旅游特色產業園、市北區國際船舶管理產業集聚區等海洋特色產業園建設。
03、關鍵是打好這張“王牌”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海洋領域的謀劃布局,賦予了青島海洋發展的厚重底蘊和獨樹一幟的實力。
目前,青島擁有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近30個國內一流海洋科研機構,占全國1/3以上;擁有涉海兩院院士20余位,占全國總數的近70%。除中國海洋大學等本土涉海高校外,已有天津大學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研究院、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等21所高等教育機構在青落地運行,進一步增強青島海洋發展的魄力。
在海洋科創平臺和人才的領先優勢,正是青島逐夢深藍的底氣所在。

“十四五”期間,青島將立足優勢,加快平臺與人才建設工作。《規劃》明確,青島將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國家深遠海開發戰略保障基地、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示范區、海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示范區。其中,在海洋科創平臺領域,推動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入列,加快推進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藍色金融研究院等建設。
青島因海而生,海洋發展隨國家戰略而興,未來也必須更加深入地融入其中。深地、深海、深空,是對未知領域新的探索方向。聚焦國家發展,布局深遠海未來產業,是青島的重中之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底礦物蘊含巨大的價值,大概4000萬億,相當于40個中國的GDP。積極承接國家深遠海開發戰略,青島將依托涉海大學和科研機構深海探測、材料研發和青島船舶海工制造優勢,聯合中船等大型央企,探索籌建深遠海開發集團,在青島組建深海水下裝備研究院,建設青島深海水下裝備產業園,深度融入全球深海礦產開發第一梯隊,推動實現深遠海開發技術自主可控。
深耕海洋,逐夢深藍,青島就能進一步放大特色優勢,就可以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贏得更有利的位置,為城市永續發展夯實根基。
藍圖已經繪就,劈波斬浪吧,青島。
作者 | 勛祥 編輯 | 疾風

往期精彩內容正在開發,歡迎關注!如果您有意見建議,歡迎發送郵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