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好“貼心人”,賦能企業發展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通過“要素賦能、貼心服務、動力激活”助企轉型升級
市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兩年平均增長8%。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9%,快于規模以上工業6.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8.1%,工業升級態勢明顯。同時,1-8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0.6%,兩年平均增長17.0%,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
后疫情時代,青島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的不斷加快,有賴于大膽創新創意、不斷化危為機的青島企業家,也離不開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始終將“知企情、排企憂、助企興”擺在重要位置。尤其是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深入落實上級有關部署,把服務企業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主陣地,“規定動作”做到位,“自選動作”出新招,精心打造“做企業貼心人”服務品牌,下一步將繼續通過“要素賦能、貼心服務、動力激活”多維發力,助力廣大制造業企業發展。
要素供給精準化靶向賦能企業
市場、資金等要素資源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創新方式方法,向企業精準投放市場、資金等各類要素資源,助力企業發展。
去年10月,海信醫療正式對外發布了自主研發的超聲產品。但在產品上市之初,如何快速進行市場開拓,提升產品知名度,成為海信醫療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青島市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的設立,幫了海信醫療一把。
為有效打破企業創新產品初次走向市場時面臨的無形壁壘,持續加大對創新產品首購首用支持力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制定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編制指南和創新產品政府首購辦法,首批遴選發布創新產品80個,海信超聲產品就是其中之一。“這讓海信超聲產品獲得了更多臨床使用機會。目前,海信超聲產品應用案例突破5萬例。”海信醫療相關負責人介紹。
針對制造業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與金融機構聯合搭建平臺,為企業打通融通發展渠道。會同人民銀行征集制造業新銳企業產融合作名單,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舉辦金融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銀企對接會,梳理出201家制造業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73.3億元,推動10家銀行與10家企業簽訂協議融資373.6億元;承接由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參股的子基金,設立40億元的中車(青島)轉型升級基金,助力軌道交通裝備企業發展……
品牌塑造是制造業提高附加值,邁向中高端的重要路徑。為破解新銳品牌推廣難、成本高等難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建立政府主導參與、媒體專業策劃、企業個性服務的平臺型傳播新模式,將每年7月17日確定為“青島品牌日”,成立“青島品牌聯盟”,發布《中國品牌青島宣言》,推出“工賦青島”高端融媒體訪談欄目。與此同時,深化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行動,首批遴選20家制造業重點培育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11.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3個百分點。
“保姆式”貼心服務紓解企業痛難點
深秋的金沙灘啤酒城,青島啤酒西海岸精釀啤酒花園項目正如火如荼進行著內部裝修和室外綠化景觀施工,明年3月就能正式開門納客。作為青啤集團時尚板塊的重要布局,該項目以精釀啤酒生產體驗為核心,打造最時尚的精釀主題旅游目的地和“永不落幕的啤酒節”。2021年2月項目正式啟動。為保證項目快速推進,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相關部門對項目進行大力支持,尤其在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及公開招標等手續時,根據政策采取容缺辦理的方式,前后節省了近3個月時間。
青啤并非個例。為推動本土大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建立健全市領導掛帥的大企業專班服務體系,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采取清單管理、掛圖作戰、對賬銷號等方式,推動重點項目及政策支持落地落實。截至目前,海爾五大平臺109項政策需求已解決66項;海信“一芯兩硬”計劃17個高技術產業項目完成立項,2個項目已經量產;青啤“100億打造11個重點項目”中,6個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
中小企業是青島制造轉型升級的重要仰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創新開展“千人萬企”活動,首批選聘280多名專員深入1600余家企業,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改造等提供“面對面”“點對點”指導咨詢服務;遴選出95家倍增發展重點支持企業,將企業在融資、用地等方面的89項政策需求,推送到發改、科技、財政、金融、規劃等31個工業運行專班成員單位,前三季度,95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43.1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57家企業增速高于15%。
此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依托數字家庭產業與應用促進會、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協會等行業組織作用,打造4個公共服務平臺,統籌政策、基金、協會、智庫同向發力,迅速集聚50家以上研發機構、2000家以上產業鏈企業,助力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2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市場化配置資源激活企業內生動力
企業要在市場中持續保持競爭優勢,最終還是要依靠內生創新力。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遵循市場邏輯,充分調動企業主觀能動性,激起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源頭活水。
日產鮮奶500噸,60個品種的乳制品并線生產絲毫無誤……今年8月,新希望琴牌乳業歷經一年多建設的智能工廠正式投產,乳制品品質進一步提升的同時,還能更好滿足靈活多變的市場需求。企業項目部經理劉佳介紹,近4年來新希望琴牌乳業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超過30%,技改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是青島企業以技改不斷驅動自身活力的寫照。為鼓勵企業加大技改力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照企業年度設備投資不超過16%的比例給予獎補,單個企業當年獲得獎補資金總額不超過600萬元。今年以來,為213家企業兌現技改綜合獎補資金近5億元;1-9月份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5.9%,高于全省工業技改投資增速12.3個百分點。
不只是技改。針對工業企業面臨的土地、能源等資源要素約束日益趨緊的問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開展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改革,以評價分級倒逼企業轉型。不僅在用地、用能、排放等資源要素保障和供應價格方面采取差別化配置政策,還將評價結果與《青島市加快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專項資金支持掛鉤。目前全市已完成2021年度8505戶工業企業的綜合評價,我市規上參評企業畝均稅收和單位污染物排放銷售收入均居全省首位。
當下,數字化轉型是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將工業互聯網作為賦能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脈絡”,創新實施“工賦青島”行動。全市生產設備數字化率超過50%,“上云用云”企業3萬家,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高達93.4,海爾摘下3座工業4.0“燈塔工廠”,青島啤酒廠成功入選全球啤酒行業首個“燈塔工廠”。全市工業互聯網企業綜合服務平臺上線運行,鏈接24個政府部門,提供830項公共服務和281項賦能服務,整合企業發展全周期所需的政企資源,為企業提供精準便捷的“一網通辦”服務。(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 欣)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