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家住即墨區北安街道南龍埠村的王文峰、龍文娟家庭漸漸忙碌了起來,他們傳承的即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宿莊“花樣饅頭”即將迎來銷售旺季,需要早做準備。熟悉他們家庭的人都會贊嘆,王文峰、龍文娟夫妻倆都是“80后”,他們不僅選擇回鄉傳承傳統文化,更是開公司、辦企業,將王宿莊“花樣饅頭”的影響力擴散開去,帶動村民就業。王文峰、龍文娟家庭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家庭”。
王文峰的父親王昌欣曾是北安街道南龍埠村的一位老教師、老村支書,也是王宿莊“花樣饅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人,“擔當、服務、堅守”一直是王家不變的家風家訓。良好的家庭氛圍塑造了王文峰正直善良的淳樸秉性,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熏陶了王文峰的藝術修養,除了自身不斷培養提高的攝影、設計等藝術特長,對傳統文化和家的堅守也深深吸引并感染著妻子龍文娟。龍文娟本是一個對面食文化一無所知的湘妹子,學習美術設計專業的她按照常理應該在城市中謀求發展,卻被王文峰的家風文化所吸引,傳承了“花樣饅頭”項目,成為第五代傳承人。

王文峰(左)、龍文娟(右)。
王文峰、龍文娟夫妻倆始終認為,要想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必須采用現代化管理方式。于是他們發揮專業特長,挖掘文化歷史、創新產品研發,通過注冊商標、成立公司等方式,實現了傳統產品的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同時也帶動村莊貧困婦女再就業。同時,夫妻倆也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創辦了“非遺進校園”項目,讓更多的孩子體驗傳統文化。龍文娟還加入了北安街道巾幗志愿服務隊,將自家店面打造成面向社區群眾免費開放的“非遺傳承體驗”文化廚房,公司也成為村民“非遺傳承體驗”文化活動聯絡點。
傳統面塑文化也是王文峰、龍文娟家庭的溝通橋梁。閑暇時親子一起完成面塑小物件,夫妻倆有效地培養了孩子的耐心及專注力,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家庭溝通氛圍一貫良好。在這樣的家庭文化下,兒子王嘉逸從小耳濡目染,對面藝及色彩搭配有執著的愛好,也有自己的理解與表達。疫情期間,兒子王嘉逸和家人一起創作了《牡丹花開——祈愿國泰民安》面塑作品,為祖國祈福,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認可。(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