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威海南海新區藍湖公園內,居民們圍在欄桿前,看著湖面正討論著什么,只聽“嗡嗡嗡”機器聲不斷從湖上傳來,驅使人上前一探究竟。
原來是水上沖浪——有企業正在進行體驗式的新品營銷。帶來如此“水上速度與激情”的,是臻迪科技自主研發生產的電動沖浪板和水翼沖浪板。其中,電動沖浪板還在今年“捧”回了世界三大設計獎之一的紅點獎。
威海市先進制造業推進大會提出,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用好“1+4+N”創新平臺體系,探索更多靈活、務實、高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南海新區強化創新驅動,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挺起先進制造業“頂梁柱”,加快打造藍色經濟新動能聚集區。南海新區啟動工業企業大走訪,根據已經摸排上來的105家企業需求,南海新區將加強企業在項目申報、技術攻關等方面的服務。
營造創新生態
科技型企業“越跑越快”
臻迪科技曾被評為中國人工智能獨角獸TOP20,是威海人工智能領域企業的典型代表。去年,臻迪科技將總部整體搬遷到威海后,40余名工程師也從北京來到南海新區開展產品研發,4條組裝生產線投產……這只“獨角獸”越跑越快。
從口袋手機云臺隨動S1到如今的"小鯊魚"系列全線產品,威海已成為臻迪布局世界市場的產品基地。臻迪看中的,正是這里的創新環境。全市先進制造業大會召開后企業發展信心更足,公司計劃未來兩年在科創板上市。
最近,南海新區又在為臻迪和區內企業牽線搭橋。臻迪科技相關負責人于華軍說:“園區內的企業之間互通有無,在‘一對一’‘門對門’的高效溝通下,產品的物流時效和生產時效都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科技型企業“越跑越快”,離不開優渥的創新驅動生態環境。南海新區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設立2000萬元專項資金,從支持創新型企業加快膨脹、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構建支持產業創新管理的體制機制,鼓勵企業創新創業,推動新興產業突破發展。
這幾天,明池玻璃、嘉和熱系統也傳來好消息——兩家企業雙雙入選瞪羚企業,成為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又一生動縮影。為充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南海新區建立“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梯隊培育機制。綜合運用項目、平臺、金融等“組合拳”培育政策,南海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由2016年的2家增長為現在的33家,增長翻了15番;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1家,同比增長45.2%。
加強產學研合作
高校院助攻“三鏈”融合
除了“盛產”科技型“小巨人”,南海新區每年都會增添一些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北交大威海校區、山東鋁業職業學院、西北工業大學威海材料研究院、吉林大學威海仿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聚集,為先進制造業“三鏈”融合發展帶來了“最強助攻”。
明池玻璃與吉林大學威海仿生研究院的產學研合作早已被傳為一段“佳話”。在吉林大學威海仿生研究院提供的理論分析基礎上,明池玻璃與設備廠方共同攻克了相關“卡脖子”技術,研制出國內首臺套商用車前擋夾層玻璃壓制爐,這讓明池繼續“穩坐”商用車整車套玻璃生產的“第一把交椅”。

正在調試的新生產線上,汽車前擋玻璃生產周期由原先的90秒1片提升到18秒1片。看著較去年同比增長30%的銷售額,公司執行總裁劉在德喜出望外,他說:“新生產線已經進入調試階段,投產后產能提升一倍,人工投入減少一半,產品穩定性、一致性也將大大提升?!?/p>
依托吉林大學威海仿生研究院打造的威海南海新區技術轉移協會也交出了高分答卷——協會已對接北京化工大學、長春理工大學等高校,長春工業大學和長春理工大學已分別在科創城建設威海產業化基地以及“光電、生物納米檢測與制造”平臺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此外,科博樂和吉林大學威海仿生研究院也計劃在3年內至少在3款產品上實現材料選型或定向開發合作,打造可實現年產100萬套熱管理系統多品種組件的智能化產線。
威海全市先進制造業大會后,南海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在雙招雙引時強化產業鏈系統設計,統籌考慮產業配套承接,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同時,健全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體系,推動吉林大學威海仿生研究院、燕山大學數字產業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創新成果快速落地轉化,力爭更多高水平創新平臺納入全市“1+4+N”創新體系。(王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