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引領未來。城市的發展潛力,就藏在科技創新引領力中。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9次報告》,其中對全國各個城市科技創新引領力進行了評比,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杭州、武漢、廣州、南京、臺北、青島。

和去年相比,青島排名上升5位,進入了全國科技創新引力排名的“頭部梯隊”。
這不是青島第一次在科技創新領域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同列。近年來,在全國多項有關科技創新的指數評比中,青島表現都不俗:
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中,青島排名第十;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2020城市創新創業生態指數研究報告》評選了18家全國雙創領跑型城市,青島也“跑進”了前十;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9月20日在日內瓦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青島位列“最佳科技集群”全國第10名、全球第53名。
在10月26日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的海洋科技指數中,青島蟬聯中國大陸海洋科技指數第一名,在全球海洋科技指數中以93.195分繼續保持第2位。
這背后,是青島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的不懈努力。
1、城市“大檢閱”,這個榜單含金量很足

科技創新競爭力,衡量的是城市的科創引領力。
2021年中國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的誕生,是《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9次報告》對中國兩岸四地共291個城市的科技創新競爭力進行了評價。
報告顯示,和去年相比,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前20的城市中,東莞、珠海進步明顯,分別提升20和23名;身處前列的深圳再上升3名,排名全國第3。
此外,香港的科技創新競爭力指數排名由去年的第3位降至今年的第4位,被深圳反超;臺北的科技創新競爭力指數排名由去年的第4位下降至今年的第9位,下降幅度相對較大;西安的科技創新競爭力指數排名則由第10位下降至第14位,跌出前十。
在激烈的競爭中,青島穩中有進,躋身第一梯隊,著實不易。青島是怎么做到的?或許能從評選二級指標的細分領域中——專利數量、發表論文數量、科技企業總部分布、大學質量、圖書館數量等均是科技創新競爭力重要的考量標準,窺見一斑。

先來看看企業研發投入的表現。統計顯示,青島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同比增加29.5%,增速遠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規模以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更是實現了同比增加53.4%。這說明,青島企業越來越愿意為科技研發“埋單”,越來越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再來看看專利發展情況。去年,青島全市發明專利授權量8637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8549件,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1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755件,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總量達到4958件。
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獎獲獎名單中,青島共入列18項,其中包括1項中國專利金獎和2項外觀設計金獎。“十三五”期間,青島累計獲中國專利獎101項,其中獲金獎12項。
這表明,青島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科技創新引領力不斷提升。
2、多項榜單中的“熟面孔”
一個城市,經濟體量再大,沒有科技引領的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誰站在了科技創新的潮頭,誰就占得了先機。
2018年,《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健全雙創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做好創新創業統計監測工作。近年來,多項由科技部等牽頭的權威評價榜單層出不窮。
在一次次對科技創新實力的衡量中,青島已經成為榜單的“熟面孔”“常駐客”。

2020青島創新節開幕式上,國家信息中心繼2018年后第二次在青島發布《2020城市創新創業生態指數研究報告》。報告評選了18家全國雙創領跑型城市,青島“跑進”前十,位列第10位,較2018年城市指數提升2個名次。
這次全國城市創新創業的大排名是國家信息中心以季度為頻率對全國城市創新創業生態進行了常態化統計監測。報告建立了創新生態系統,包括產業主體、科研主體、培育主體三個創新生態主體和政策扶植、市場活躍、資本助力、平臺載體、科創服務五項生態環境,共形成了8個分類二級指標及55項數據采集點,評價指標不可謂不全面。
2020年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根據報告,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排名中,青島位列全國第10,較去年上升兩個名次。
這份報告構建了包括創新治理力、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和創新驅動力5個方面的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創新治理力和創新驅動力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共性要求,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則分別體現了不同創新能級城市的主體創新功能。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9月20日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擁有19個全球領先的科技集群,青島位列全國第十、全球第53位,再次彰顯了較強的競爭力。
10月26日,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會開幕,大會發布海洋科技指數,青島蟬聯中國大陸海洋科技指數第一名,在全球海洋科技指數中以93.195分繼續保持第2位,僅次于洛杉磯。在細分指數中,青島穩居海洋科技發展基礎水平和海洋科技產出水平指數第一位。
透過一個個榜單,能讀出青島科技創新發展的脈動,一座創新生態更加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更為順暢、創新驅動力更強有力、海洋科創水準全球領先的科創領跑型城市正在崛起。
3、科技創新的青島“打法”

在此次科技創新競爭力榜單評選中,前20強的城市大都是高等教育重鎮或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地。這也是青島能夠一次次脫穎而出的關鍵要素之一。
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的智力搖籃,為城市發展增添智庫,就要加碼培育、引進高校及科研院所。近年來,青島對優質高校、院所渴求強烈,出臺《關于加快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意見》等政策,大力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收獲頗豐。
目前,青島已經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研究院等21所引進的高等教育機構正式運行,引進的山東大學(青島)全日制在校生已達11000人,康復大學(籌)獲得教育部批復并揭牌,校園一期工程將于今年年底交付……
高校和院所擁有優質人才和科研平臺,“因地制宜”地融入了城市發展。
要培養與城市產業“底色”融合的人才。為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設立了海洋學院;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濱海學院、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等為“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而設立了人工智能學院、工業互聯網學院,為青島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儲備了人才。
高校、院所是科研創新成果的“富礦”,要把實驗室的成果,寫在科創引領城市產業發展的道路上。例如,四川大學青島研究院與青啤共建“食品啤酒包裝材料與裝備創新工程中心”,攻克了瓶蓋密封墊粒料依賴進口難題,實現材料與生產裝備技術國產化,材料價格遠低于進口材料,項目全部投產后年產值可達2億元以上。
為城市產業發展“定制”培養人才,讓更多前沿成果在本地實現轉化。2020年度,在青高校及高等教育機構共承擔市級(含)以上縱向科技計劃項目2603項,在轉化科研成果數量464項。
這樣的合作將繼續深化。根據青島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到“十四五”末,青島將力爭新增獨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區5所以上,普通高校(含校區)數量增至40所,在校生規模超過50萬人。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科技企業也是青島實現科創引領力全國領跑的中堅力量。
在青島,海爾、海信、青啤等領跑全國的著名科技企業自不必多說。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當中,只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才能涌現出更多的“硬核”企業,助推青島站上創新發展的新風口。
因此,近年來,青島在培育科技企業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著“新打法”,正通過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計劃,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庫企業”的科技企業發展梯隊。

作為“基石”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預計全年備案數超過5500家,頭部高企上市之路愈加順暢。僅今年以來,青島就有征和工業、達能環保等7家高企實現上市,全市上市高企總數達33家,上市高企占全部上市企業的62.3%,遠高于省內兄弟城市。
讓科技企業發揮創新引領主體作用,帶動城市產業升級發展,青島構建了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和經費分配機制,讓人才、項目、獎勵等創新要素加速流向科技企業,科技資金支持企業比重已經提高至81%。
而商湯科技、創業黑馬、曠世科技、聲智科技等全國知名科技企業也早已與青島相互吸引,在青島落地生根,融入了城市發展的血脈。
在青島,“智庫”不斷生長匯聚,創新主體越來越堅實,政、產、學、研、金、服、用等科技要素加速聚集,科技引領正為城市開拓發展打造更為堅固的基石。
作者 | 耿耿 編輯 | 長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