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11月9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今天從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獲悉,該中心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順利完成今年第一批水稻材料播種,目前水稻出苗和生長正常。目前,該中心已收集了數千份耐鹽堿水稻種質材料,8個耐鹽堿水稻品種已通過國家耐鹽堿區域試驗審定。

因我國北方目前氣候寒冷,無法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今年收獲的種子按照育種目標進行分裝,并由研發人員將育種材料帶往三亞,開啟南繁育種新征程。“來到基地,研發人員首先完成土地的除草、泡田、旋耕和整平等準備工作。在防鼠之外,還要進行秧床的制作。為了將來的拔秧便利和品種之間的區分,工作人員將秧田劃分成秧壟,為后面的播種做好充分準備。最后,工作人員將催好芽的水稻種子,按照材料分門別類,有條不紊地播到秧床上,同時通過插地牌進行品種區分,保證在后續的數據采集和插秧過程準確無誤。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于萌介紹。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過,“雜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勞應該歸功于南繁”。據了解,一個新品種的選育往往需要8到10代,在北方受光熱資源條件的限制,一年種一季,選育一個品種往往需要8到10年,海南三亞位于北緯15—18度之間,10月份到次年5月份為旱季,光熱條件能夠讓作物再種一季,這就是南繁加代。目前,青島海水稻正在三亞南繁基地內進行材料擴繁、水稻加代育種等工作,結束后將在全國各基地進行播種。
據介紹,南繁基地每年都會有新的雜交材料出現,平均每年會有400多個材料在此進行加代育種等工作,今年北方基地還沒有完全完成考種,待考種完成后才能分發,寄到南繁基地。目前,青島海水稻已在全國主要類型鹽堿地開展推廣,覆蓋山東、內蒙古、浙江、新疆、青海、黑龍江、河南、陜西、江蘇和寧夏等省區,今年全國種植面積有望達到100萬畝。(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 偉 通訊員 杜德樂)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