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根菜是指以肉質根為食用部分的蔬菜,包括紅薯、蘿卜、山藥、土豆等。入冬后多地飄雪,一鍋熱乎乎的土豆、地瓜“大豐收”,在天寒地凍的東北,是主婦們“烀一鍋”端上桌招待客人、慰勞家人的熱情。而在北方的沿海城市,這些“土萌土萌”的食物,經過一番精致“換裝”,則能花樣百吃。今天記者帶你“掘地三尺”,一起“根”上冬天的滋味,享受冬日的滿足。
冬日開場 紅薯飄香
近日天氣斷崖式降溫,青島刺骨的海風無孔不入,即便鉆進嚴實的大衣。夜幕中也要瑟縮著行走。這時,一陣迷人的焦香悄然從街角傳入鼻尖,像觸角一樣摸索到心底——是烤地瓜的味道。瞬間,冷漠的寒夜也變得溫柔。
不起眼的小角落里有白煙緩緩升起,氤氳出一片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氣;搓著手哈著氣,“老板,來個烤地瓜!”地瓜嵌在骨子里的美味,一定要用大鐵桶烤制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倒不用大動干戈,只需洗凈扔進爐子里,原本生硬的地瓜,便會化為溫柔的存在,傳遞誘人的噴香。家住永安路附近的王丹,如今在李滄區一所小學擔任老師,父母還算年輕,經營一家私房菜館已有十幾年,“記得小時候,姥姥家是生爐子的,燒紅的炭火,剛好用余溫來烤地瓜,只要把地瓜洗凈扔進爐子里,就不用管了,一會就能吃上糯香糯香的烤地瓜。”王丹一邊向記者回憶,烤熟的地瓜迫不及待撕開焦褐的皮,來不及逃跑的熱氣便蜂擁而出,露出軟塌塌的紅餡——暖暖的色調讓人顧不上燙嘴也要馬上來一口。

地瓜,也叫紅薯。就算是食物種類豐富的現在,紅薯也仍是不少人的“白月光”——比如到了貼秋膘的季節,當無數人大步邁向炸雞店時,還有一部分人的魂魄早已被甘梅地瓜條勾了去。甘梅地瓜做法并不復雜,“一漿,二炸,三梅粉,缺一不可。”今年冬天,王丹給自家的小店菜單上添了新菜——甘梅地瓜。她將地瓜切成條狀后裹粉下鍋油炸,直至表面金黃酥脆后出鍋裹上梅粉,迅速端上桌給食客品嘗。單單看著地瓜條在油鍋里翻轉舞蹈,滋滋啦啦碰撞出迷人的焦香,就足以驅走窗外的寒冷。炸好的甘梅地瓜入口先是香脆的外皮,再是柔韌的內里,擁抱著軟糯的觸感和迷人的香氣,回味是酸甜咸的完美融合。而當紅薯換上另一身行頭,則變化出了另一種佳肴——拔絲地瓜。最好選用紅瓤或黃瓤瓜,將其洗凈切滾刀塊,入鍋焯水后均勻掛上土豆淀粉,待油燒熱后把地瓜塊倒入其中小火慢炸,至色澤金黃后即可撈出控油。而后鍋中倒入清水和綿白糖,熬成金黃色后下入炸好的地瓜翻炒均勻,讓糖漿緊緊擁抱每一塊地瓜即可裝盤。

“‘趁熱吃’,對點拔絲地瓜的顧客,這絕對不是一句客套話。”王丹說,每當有客人點拔絲地瓜時,上桌前,她都會帶上一句:“趁熱趕緊吃。”剛做好的拔絲地瓜,用筷子夾起一小塊,柔韌的糖絲泛著琥珀色的光,在盤子里纏纏綿綿、依依不舍,如果筷子功不到位的人,恐怕忙不迭送入口中就要下手拽。與甘梅地瓜的酸甜口感不同,糖漿極致的甜蜜瞬間占領了口腔,緊接著是略帶焦香的脆皮,而內里則綿密細致,吃的是回味無窮。若是把地瓜往清水里輕輕一蘸,冷熱交替,脆脆的糖殼旋即形成,口感則更富于層次變化,焦脆恰到好處,軟糯恰如其分,濃香經久不散,讓人每吃一口都有驚喜。
紅薯似乎無比百搭,煎炒煮炸蒸煎燜燉,它永遠穩定地保持著美妙的口感,又精心變化出獨特的風味。冬日需潤燥,來一碗桃膠銀耳紅薯羹最好不過。紅薯切丁,與銀耳桃膠一同燉煮,做法簡單,味道卻絲毫不遜色外面甜品店里的各種芋圓。入口是桃膠銀耳粘稠的膠質,還有一絲絲銀耳的脆,豐富了味覺的層次;只有這兩種食材未免寡淡,紅薯淡淡的甜味是這碗羹湯的點睛之筆。切成小塊的紅薯早已燉的軟爛,入口即化,溫和的甜、多元的層次、完美的搭配,冬天的干燥,仿佛都在一碗溫柔里融化掉。冬日的開場,從一碗黏糊糊的紅薯羹開始。
群英薈萃 百吃蘿卜
經典小品《打工奇遇》相信很多人印象深刻,鞏漢林說的一道“群英薈萃”里有宮廷白蘿卜、宮廷青蘿卜、宮廷水蘿卜,趙麗蓉老師一語道破——其實就是“蘿卜開會”。“為什么這么脆?”“為什么這么脆?”“它就是一盤大蘿卜!”兩人問答中,一個“脆”字道出了蘿卜的最大特色,在蔬菜王國里,蘿卜的“脆”就像一塊招牌,形象生動。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在浮山后經營一家牛羊肉餐館的吳建剛說,蘿卜長相各異,有的長條、矮胖、有的圓滾,表面光滑,蘿卜吃的部分通常是指根部,別小看了這根蘿卜,它可是蔬菜中的“百變天后”。可干可湯、可葷可素、可下里巴人可陽春白雪。蘿卜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入冬后,“蘿卜羊肉”是吳建剛店里的主打菜,蘿卜羊肉湯,羊肉不膻、蘿卜塊水嫩、稍帶辣味,來自沿海的主廚終于燒出了西北味道。選小羊,肉嫩吸滿湯汁,濰縣的綠籮卜經過慢火燉煮,充分吸收肉汁和調味料的精華,吃起來有滋有味,在舌尖迸發的驚艷甚至超越羊肉的鮮美。

北方人吃蘿卜,大多喜歡生吃,保留住它的特點——“脆”。但為了讓蘿卜融入到一日三餐中,入冬后的“腌蘿卜”也內卷起來。雖然腌蘿卜的滋味可以豐儉由人,但如何把腌蘿卜做的脆中帶著合適的嚼勁,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秘訣。“蘿卜切成長條,稍微用鹽水過一下,保持表皮的脆爽,再放到太陽底下曬一天,這樣曬好的蘿卜,既有嚼勁又保留了蘿卜的脆爽,吃起來有滋有味。”吳建剛說,腌蘿卜作為店里入冬后經常被點的冷盤,還可以做成醬蘿卜、酸蘿卜,經過腌制后,有點辛辣的蘿卜搖身變為既嘎嘣響又味道好的開胃菜,醬香中帶著脆,脆中帶辛辣,可以回味許久。
燉湯、腌制,蘿卜就能駕馭多少烹飪方式,還有更下飯的——紅燒蘿卜塊也值得一說。挑選幾塊肥瘦相間的小肋排,炒至焦糖色,再加入蘿卜塊炒到半熟,加入少許水燜至全熟。肋排不肥膩、蘿卜帶點油,也是下飯的好搭檔。不過下雪天吃這道菜,一碗熱騰騰的大米飯,配一盤濃油赤醬的紅燒蘿卜,一碗飯下去,肚子飽飽的,再冷的天也全身暖和。
四季交替 冬日滿足
走過了春、夏、秋三季,一年下來該吃的大魚大肉、蔬菜鮮果也都過足了嘴癮。這時候,山藥,這種“土萌土萌”的食物,便帶著山野里的氣息,來給食客們的腸胃換換花樣。入冬后,常常能在小區的廣場、門口,看到賣山藥的卡車,水管般粗細的山藥,外形酷似從深山老林砍下的柴木,十多根整齊地扎成一捆,只賣十來元,附近的居民駐足購買,恰好也方便,買上一大捆帶回家。

吃山藥,我們常吃——鐵棍山藥,最簡單的方法是連皮洗凈后,切成小段,直接上鍋蒸熟,吃時蘸槐花蜂蜜,棉軟香甜,營養美味。山藥和花生、玉米、地瓜、芋頭蒸一鍋,或許就成了老百姓家中冬天的主食,美名其曰“五谷豐登”。健脾養胃、補益肺氣的山藥在飲食生活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山藥去了皮,炒著吃,則有另一種風味。李滄綠城喜來登行政總廚馬維濤說“去皮的山藥,潔白無瑕,隱現著絲絲脈絡。做排骨湯時,投進山藥塊,加水煮至沸騰,改慢火細燉,排骨熟爛后出鍋,夾附著紅白肥瘦肉的排骨,經山藥的介入,味道則有一絲絲的甜。而吸滿肉汁的山藥,則變得白中透亮,吃起來口感豐富。”

把排骨換成“羊排”,這很多老百姓冬日餐桌上的必備。羊排配山藥,堪稱完美組合,寒冷的冬日里燉上一鍋,真的是滋補又溫暖。馬維濤表示:“將羊排沖洗干凈,浸泡2~3小時左右,期間換幾次水,這樣就算吃不慣羊肉膻味的人,也可以放心大膽的吃。”切成塊的羊肉入涼水鍋中,加入料酒焯水。不斷撇去浮沫,撈出,溫水沖洗干凈。放入壓力鍋中,一并放入蔥,姜,花椒,鹽,料酒,加水沒過羊排。加蓋壓30分鐘,落閥后見羊排軟爛即可。“半個小時候的羊排,基本上已經軟爛了,這時候把刮皮切塊的山藥放進去壓5分鐘左右,加入鹽,胡椒粉調味后盛出即可出鍋。”山藥羊排,邊煮邊吃最過癮,吃時被點胡椒粉、辣椒粉等小料,糯糯的山藥加上軟爛的羊排在口腔里還未咽下,再來一口湯加持,是一年之中最后一個季節帶來的滿足和回味。(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鐘尚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