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7日訊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舉措。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僅關乎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于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9月17日下午,市生態環境局副巡視員吳衍秋做客青島市政務網“在線問政”欄目,就“我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及有關政策解讀”話題與市民在線交流。
所謂農村生活污水,是指農村居民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污水,主要包括沖廁、洗滌、洗浴和廚房等排水,不包括工業廢水。廁所糞污及沖廁污水,也稱黑水。廚房污水和洗滌洗浴污水,統稱灰水。需要指出的是,農村水田、無土栽培等種植業污水,畜禽養殖糞污、水產養殖廢水等養殖業污水,農產品清洗、冷藏、深加工過程產生的生產污水,以及垃圾、落葉、雜草、畜禽糞污等在房前屋后、村莊周邊河塘溝渠中積存產生的污水,不屬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范圍。
目前我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進展如何?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吳衍秋介紹,2019年8月,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四部門聯合印發《山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方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面啟動。我市堅持規劃先行,指導所有涉農區市科學編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對生態敏感區、試點示范區村莊實施優先治理,逐村確定治理方式、完成時限,建立健全工作臺賬;堅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村莊區域位置、自然條件、村莊布局、人口規模、發展規劃等因素,指導區市結合村莊實際,本著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管理簡單、易檢耐用的原則,靈活選擇治理方式,重點推薦了納管、建設污水處理站、分散收集集中拉運至處理處置設施、分散處理就地利用四種方式;堅持統籌兼顧,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通戶道路硬化、衛生廁所改造等惠民工程一體規劃、統籌治理,降低治理成本;堅持多元治理,引導區市提高治理標準,提高集中處理、設施處理村莊所占比例,鼓勵財政、國有企業、社會資本和其他主體多元投資,采取EPC、EPCO、PPP等多種合作模式,高標準實施了一批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截至目前,我市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累計2513個,占需開展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總數的46.81%,其中,今年以來新完成治理行政村1173個。我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總體進展良好,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位居全省前列,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意義重大。 一是社會效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舉措。從往昔的“污水靠蒸發”到治理后的“清水繞人家”,可以為農民群眾提供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傳播。同時,可有效防止疾病傳播,促進全民健康。 二是生態效益。可有效防止生活污水對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同時,對糞污、灰水進行綜合利用,有利于推動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為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永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經濟效益。目前有很多村莊結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了美麗鄉村,鄉村旅游、民宿度假、特色餐飲、民俗體驗等蓬勃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可有效帶動社會投資,拉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農村生活污水不同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處理,對設計、技術、設備、管理等都有特定要求,是一個新興的環保治理領域,有利于催生新技術、新裝備、新業態,培育一批頭部企業,壯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產業。(青報全媒體記者 吳帥)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