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5日訊 11月10日,由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青島日報社、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第十一期協商活動成功舉行。第十一期協商活動由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承辦,農工黨青島市委聯辦。政協委員、職能部門代表、專家學者以“推進分級診療 助力醫療惠民”為主題,就如何賦能基層醫療機構、構建緊密型醫聯體、發揮醫保支付杠桿作用等話題展開熱議,在傾聽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在商量中匯集力量,解決問題。
近年來,醫保在衛生費用支出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作為醫院收入和患者支付醫藥費用的重要來源,醫保對醫療、醫藥服務具有引導性作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也被認為是深化醫改的關鍵環節,助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重要杠桿。
“以往按項目付費為主的醫保支付方式,患者做的檢查,服用的藥物,所做的手術等都按照項目定價付費,做的項目越多,患者和醫保支付的費用越多,醫院的收益就越大。醫保難以有效約束過度醫療服務,不但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還讓參保人多花錢、醫保基金多支出。”蔡學民說。
如今,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已在青島拉開帷幕。2019年5月,我市入選DRG付費改革國家試點城市。從今年7月開始,青島市18家試點醫院正式開始按DRG付費。于華解釋,DRG付費是指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就是根據住院患者的主要疾病診斷,主要手術操作及是否有并發癥、合并癥等因素,將患者分成不同的“疾病診斷相關組”,并以“組”為單位確定醫保支付標準。醫保與醫院結算時將根據每個病組的支付標準,減去患者個人負擔的部分后,支付給醫院費用。醫院在診療過程中的所有花費,如果少于支付標準,節約出來的費用將成為醫院的收入,超出部分則由醫院承擔。
“這種付費方式倒逼醫院在確保醫療質量的前提下,主動控制成本,規范診療行為,盡可能使用安全、有效率的診療方式,引導三級醫院、專科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主要收治急難危重患者,不再繼續收治權重較低的輕癥、慢性病患者。”于華說。
市醫療保險事業中心主任馬青介紹,DRG付費實施后,我市各試點醫院主動控制不合理費用,總體上朝著精細化管理的方向發展。下一步,我市將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將符合條件的其他二級及以上非試點醫院逐步納入DRG付費范圍。力爭在2022年底,DRG付費資金總量占到全部住院資金總量的80%以上。
此外,王曉青建議,可積極關注三明醫改背后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盡快在我市試點以醫共體為單位實行按人頭總額預付的醫保資金支付方式。“這種醫保資金支付方式將醫共體內所有醫療機構的預算總額提前交由醫共體牽頭醫院統籌使用和分配,年底結算,超支由牽頭醫院承擔,結余由牽頭醫院、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按比例分配。”王曉青說,結余留用促使醫療機構由輕預防、重治療向重預防、防大病、合理治療轉變。馬青介紹,近期,市醫保局將聯合財政、衛健等部門出臺縣域醫共體支付政策,做實縣域醫共體“人頭總額付費,結余留用”制度,促進分級診療體系建立。
“推進分級診療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和各醫療衛生機構協同發力。”薄濤說,下一步,市衛健委將會同市發改、財政、醫保及各區市政府,繼續加大、增加對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我市將繼續完善分級診療政策,健全分級診療路徑,明確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和診療范圍,完善雙向轉診標準,強化醫保支付調控,促進合理診療、雙向轉診。同時,我市還將加強智慧醫療建設,打造全市統一的診療信息共享平臺,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動診療信息共享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為基層醫療機構賦能,為患者轉診治療提供便利。
責任編輯:王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