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7日訊 “同學們,我們一起看看蘭亭小學的同學寫的‘垂露豎’怎么樣?請靈山島小學的同學做一下點評……”11月17日上午,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島小學和蘭亭小學兩名老師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合作為兩所學校的學生上了一堂書法雙師課。課堂上,兩所學校的老師、學生積極互動,共同學習書法。近年來,青島西海新區教育系統逐步試點、推廣“雙師課堂”,借助信息化手段彌補偏遠地區教育短板,讓農村娃、海島娃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好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記者了解到,靈山島小學是靈山島上唯一一所小學,也是西海岸新區唯一的海島小學。學校有9名老師,一到六年級共有學生17人。學校課表上正常開設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可由于師資嚴重不足,一般是多個年級或全校一起上課,在課程內容方面無法做到差異化、個性化教學。2019年11月,靈山島小學被納入到蘭亭小學教育集團,與集團各校區實行一體化管理,資源共享、師資統籌。據蘭亭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孫傳香介紹,針對靈山島小學缺少師資、開不出開不足開不好課的問題,經過前期的試點與打磨,集團確定在靈山島小學開展“雙師課堂”教學。“書法課是蘭亭小學的特色課。多年堅持,學校也獲評全國書法教育示范學校、山東省王羲之書法特色學校等稱號,我們想利用遠程傳輸信息交互的技術優勢,將蘭亭小學的書法教育引入靈山島小學,實現兩校區學生同上一堂課,將海島上的孩子們帶去更廣闊的世界。書法課因此成為正式開設的首個雙師課程。”

記者注意到,區別于一般的直播授課,“雙師課堂”不僅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而且更多地強調即時互動與反饋,蘭亭小學的主講老師遠程授課,靈山島小學的助教老師進行配合,增強教學效果、增加課堂趣味性;主講老師在蘭亭小學通過平板發送互動練習題,靈山島小學的孩子們馬上就能在手中平板上收到并作答,答題結果即時、清晰地呈現在主講老師的平板上,在師生的互動中,提高了孩子的參與度,整個授課過程就像面對面一樣,確保了每一名孩子都能被照顧到。
“未來,我們希望通過雙師課堂搭建起優質校與薄弱校之間溝通的橋梁,一方面為靈山島小學帶來美術、音樂等更多豐富精彩的專項課程,同時強化語文、數學、英語等主科的教學資源,持續探索雙師課堂教學范式,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實現同步精準教學,讓每一個孩子同步享受到優質教學資源;另一方面組建網絡教研共同體,打造‘空中教研’新模式,以優質校教師帶動薄弱校教師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孫傳香說。靈山島小學六年級學生苗文雯也表示,這種上課方式互動性強,能夠很大程度上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

發揮信息技術應用的先導作用,服務教育教學,幫助師生減負增效、提升教育質量。2019年,西海岸新區與科大訊飛合作啟動了“‘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創新應用行動”項目,實施了智慧教育環境升級、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智慧教學模式創新、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和教育治理能力提升五大工程,推動教育信息化轉型升級。目前,全區已經建成148所智慧學校、4690個“超腦”智慧教室,全區12637名中小學教師,85678名六年級、初中、高中學生全部配備智能終端。項目的實施為實現“雙師課堂”“名師課堂”等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據悉,2020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2年,全面實現“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簡稱 “三個課堂”)常態化按需應用,構建“互聯網+教育”新生態,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其中“專遞課堂”強調專門性,主要針對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缺少師資、開不出開不足開不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采用網上專門開課或同步上課、利用互聯網按照教學進度推送適切的優質教育資源等形式,幫助薄弱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此次靈山島小學和蘭亭小學開設的“雙師課堂”就屬于“專遞課堂”的范疇。
未來,西海岸新區還將繼續做好“三個課堂”建設的探索,建成“三個課堂”教學幫扶體系,逐步完善新區“青青益課”建設機制及課程體系;全面開展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創新雙師課堂授課模式,實現同步精準教學;組建網絡教研共同體。探索形成教學模式創新機制與流程,將繼續深入推動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術與教學在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融合策略,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持續推進數字資源共創共享新模式,加強優質資源供給與服務能力,加強跨校跨地區的資源共享,加大優質數字資源開放。(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