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后,天氣愈加寒冷,隨著天黑得早、亮得晚,一些人開始變得頹廢起來:起不來床、提不起精神、做了很多事情卻覺得意義感缺失、總會冒出許多消極情緒……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就要警惕,有可能是冬季抑郁癥在作怪。

01.
什么是冬季抑郁癥?
冬季抑郁癥,是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 SAD)的一種,常在秋冬季開始,春天來臨時自然好轉,每年同一時間發作。主要表現有:全身莫名乏力、無食欲或食欲突然增加,難以集中注意力,感覺悲傷、易怒,對社交活動失去興趣等。

02.
為什么在寒冬時節容易抑郁?
許多心理學研究發現,光照與抑郁情緒有很大關系,因為光照直接影響了人體內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分泌,而這兩種物質與人的情緒狀態息息相關。冬天日照不足,會讓血清素分泌不足,導致情緒狀態不佳,被認為是冬季抑郁癥高發的原因。
另一種影響人情緒狀態的物質——褪黑素,是由大腦松果體分泌的一種激素,可促進睡眠,很多助眠保健品的主要成分就是褪黑素。褪黑素白天分泌少,夜晚分泌多。秋冬季節晝短夜長,褪黑素分泌增多,容易讓人感覺起不來床,白天昏昏欲睡。

03.
哪些人容易患冬季抑郁癥?
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統計,美國每年有10%至20%的人患冬季抑郁癥,女性、年輕人、本身曾患抑郁癥的人、生活出現重大變故的人,都比較容易患病。
青少年及35歲至45歲年齡段人群為該病高發人群。

04.
冬季抑郁癥的兩條診斷標準是什么?
第一條,須符合秋冬來臨之際,以下癥狀至少出現7條:感到無助、悲傷;出現自殺想法;嗜睡;胃口大變,特別喜歡吃甜食或富含淀粉的食物;體重增加;感覺身體很沉重;容易感到筋疲力盡;體力活動減少;容易疲憊;很難集中注意力;易怒;回避社交;對他人的排斥特別敏感。
第二條,秋冬季節出現抑郁癥而春天自然好轉的情況,至少出現過兩年。
符合以上兩條標準,才能被診斷為冬季抑郁癥,而最終確診需要到醫院精神科做鑒定。
針對冬季抑郁癥的治療,通常有光照療法、藥物療法、心理療法等。

05.
如何預防和避免冬季抑郁癥?
心理專家給出了以下三條建議:
首先,每天在陽光下堅持15分鐘到30分鐘的戶外散步。充足的光照有助于人體血清素的分泌,讓人心情愉悅,同時減少褪黑素的分泌,減少困倦。
其次,合理飲食,多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有助于血清素的合成,可多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蛋黃、堅果、牛奶、瘦肉、動物內臟、海鮮等。此外,還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第三,不要沉溺于消極情緒,適當轉移注意力,多做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當人有抑郁情緒時,很容易沉浸在消極的念頭或情緒中,這時要有意識地轉移注意力,做點其他事情,比如聽音樂、養花、跟朋友聊天等,有助于提升愉悅感。

06.
此外,如出現情緒不佳情況,可按照以下6點及時進行調整:
1.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多做些平時能讓自己感覺心情舒暢的事情,比如聽歡快的音樂、K歌、享受美食、爬山等;
2.多做一些室內運動,比如跑步、瑜伽、游泳、乒乓球等,人在運動的時候會分泌多巴胺等激素,這些激素能夠讓人覺得快樂;
3.可對起居環境、工作環境進行調整布置,購置些綠植、花卉,盡量營造得“陽光”些;
4.多讓自己動起來,可選擇一些重復的、簡單的輕體力勞動,比如打掃衛生、手工操作等;

5.逐漸調整好規律的作息時間,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充足睡眠;
6.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態度,多與人交流溝通,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
另外,如果已經出現情緒低落、反應動作或思維遲鈍、自責悲觀等情況,同時上述調整措施均不起作用時,應及早到正規醫院就醫,進行檢查診治。(來源|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