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洪是膠州市膠北街道泉子新村邰家村網格書記。2000年,他創立了東茂蔬菜研究所,從事膠州大白菜、雜交蘿卜等蔬菜的育種研發。東茂蔬菜研究所曾三次獲得青島市科技進步獎,2015年獲得國家信譽骨干企業,收益可觀。2017年王奕洪擔任邰家村黨支部書記,并帶領村民成立了膠州市豐茂源農業專業合作社,帶領村莊和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王奕洪展示種植的水果蘿卜。

王奕洪展示收獲的膠州大白菜。
“育種大王”回鄉當支書
邰家村位于膠北街道辦事處西部4.5公里處,村莊共有土地1900畝,村民220戶、830人,其中黨員32名、村兩委干部6人。多年以來村莊無經營收入,比較落后,基礎設施薄弱,百姓生產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經濟實力不強,負債100多萬元。
王奕洪創辦的膠州東茂蔬菜研究所,主要從事膠州大白菜、雜交蘿卜等蔬菜的育種研發,曾三次獲得青島市科技進步獎,2015年獲得國家信譽骨干企業,作為研究所所長,王奕洪每年收益可觀,在當地也算得上富裕家庭。但是為了帶動村里的發展,2017年,王奕洪毅然決定回到膠北街道邰家村擔任黨支部書記。
換屆之前,邰家村“兩委”班子比較薄弱,村莊治理較為松散,村民們也有意見。王奕洪回到邰家村后,首先把重點放在“兩委”班子建設上,轉變“兩委”班子的思想認識和觀念意識,提升能力素質,改進工作作風,最終使村兩委干部都能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把精力都放在為群眾辦實事上。
領辦合作社實現雙增收
有了一支能干事的隊伍,接下來王奕洪就開始為怎樣能讓村莊發展、讓村民發家致富動起腦子來。產業是村莊發展、農民富裕的基礎,以前邰家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經營性收入很少,人均純收入比較低。王奕洪認為產業興村、產業富民是一條好路子,決定發揮所長,于是通過土地流轉實行農業規?;洜I的膠州市豐茂源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了,2018年1月王奕洪領辦成立了膠州市豐茂源農業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采取“土地(折資)入股+資金入股”形式,并且給村集體預留了5%的股份,先期吸納土地股218畝、資金股150萬元,共計社員77戶(人);先后建立溫室大棚2個(約6000平方米),塑料大棚14個,平塘1個(約5000平方米),硬化生產道路7500平方米;種植經營榛子、無花果、冬棗和水果蘿卜等。合作社的成立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剛開始好多農戶不理解、不支持,都持觀望態度,就連王奕洪的妻子、家人也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自己也不缺錢,還瞎折騰什么,但是王奕洪想的卻是一個人富了不算富,作為一個村莊的帶頭人必須得帶動全村人共同致富才行。經過一段時間做思想工作,挨家挨戶地跑,最后大家積極性越來越高,紛紛入股參加合作社。
通過蘿卜銷售、采摘等形式,當年每股(10畝土地折資2萬元或資金股2萬元)實現分紅2300元,其中村集體分紅收入10000元,實現農民、集體雙增收。
流轉土地夯實集體經濟
 “產業當頭,富裕落腳”,黨的十九大為鄉村振興戰略定了調,王奕洪帶領的“兩委”班子確定把發展現代農業做為促進全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通過“黨支部+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形式,有效整合利用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緊緊圍繞村集體增收和村民富裕兩大目標,面向市場經濟,以科技為支撐,以特色種植優勢資源為基礎,選定產業,調優結構,培育基地,突出產業發展,著力打造農業特色品牌,不斷提高產業規?;?、標準化水平,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堅實基礎。
王奕洪說,下一步,合作社將繼續吸納農戶以土地(折資)或資金形式入股合作社,開展農產品深加工,切實帶動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以此推動村莊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
如今,合作社一年比一年紅火,村民每年都有收入盈余,村民的賬越算越明白。從一開始的勸說入股,到現在村民們爭搶著入股;從第一期218畝的土地流轉,到現在邰家村已經完成了近千畝的土地流轉;合作社社員也從10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600多人;農業品種從單一的蔬菜,到現在草莓、無花果、藍莓、檸檬等可采摘的大棚。紅紅火火的致富路在村民腳下越走越開闊……
落后村蝶變幸福新農村
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這個小村莊不僅展現出了凝聚力,更充滿了團結與善良。王奕洪帶領村干部和村莊成立的三支志愿服務隊——“青年志愿服務隊”“大學生志愿者”和“巾幗志愿者”每天沖鋒在一線,吃住在卡點,日夜在檢查點值班值守、巡邏,入戶排查。除了身體力行開展疫情防控工作,邰家村的村民們還自發地為武漢捐款捐物,兩天時間,村黨員、兩委班子和村民的捐款金額就達到了75000余元。
以前的邰家村,人人都只顧忙自己的事情,從來不會關心和考慮村莊的發展,但是隨著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自覺性和團結性也越來越強了,全體村民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
如今的邰家村有了脫胎換骨、翻天覆地的變化。籌集資金800萬元,對全村街巷道路進行硬化整修,改造污水管線,高標準建設村級文化長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20年被評為山東省美麗鄉村示范村?;I集資金330萬元,建造完成可容納6個教學班的普惠幼兒園,實現了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公共服務設施的普惠共享,一幅美麗幸福、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鋪展在世人眼前。(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馬丙政 通訊員 高巧弟)
 
                             
             
            